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煤炭
  • 运输
  • 煤炭重载铁路清洁智慧新图景什么样?

煤炭重载铁路清洁智慧新图景什么样?

2025-04-30 10:11:11 中国煤炭报   作者: 王泓清  

黄河北岸,631公里的新朔铁路线上,万吨重载列车涌动不息。

作为连通西煤东运两大通道的能源动脉,新朔铁路将乌金源源不断运至下游的同时,也在用硬核科技绘就更加清洁、更加智慧的重载铁路新图景。

机车动力由柴油内燃机替换为氢能源,运输组织从经验主义到智能决策,钢轨探伤从手敲眼看到相控阵扫描……国能新朔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正在以创新“变量”撬动发展“增量”。

技术引领

安全与效率“双向奔赴”

在国内首座机务智慧整备库内,车顶检测清洁机器人伸展机械臂,清洗电力机车受电弓;五台车底智能巡检机器人自动行走,如X光机一般对机车走行部进行精准扫描;上砂机器人按照预设程序,精准完成砂料定量填装……这些具备智慧脑的“新员工”,通过4000多个监测点,形成“车、人、图”智能化管理模式,构建起覆盖机车车顶、车底、走行部的立体化“体检网络”,助力机车整备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

“机器人作业比人工作业更精准高效,所有检测数据实时传入整备一体化管控平台。我只要坐在控制室里看监控屏幕,就能实时掌握所有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数据。而且,大数据平台能自动排程整备计划,省了不少事儿。”在控制室内,机车整备调度人员刘龙指着面前的显示屏说。

国内首座机务智慧整备库

机务智慧整备库投运一年来,已累计整备机车超万台次,优化15项工艺流程,万吨机车整备时间由最初的150分钟优化至120分钟,小列机车整备时间由最初的120分钟优化至98分钟,工人作业量减少了60%。

“过去,钢轨探伤靠工人敲敲打打,经验不足就容易漏检。如今,我们投用了国内首台重载铁路相控阵钢轨探伤车。只要设备一扫,隐患便无所遁形,且能减少用工50%以上,年节约生产成本600万元以上。”国能新朔铁路有限责任公司薛家湾车站工务探伤工区探伤工郝金晶十分感慨。

逐绿而行

重载运输低碳转身

走进国能新朔铁路有限责任公司调度指挥中心,一块超大屏幕映入眼帘。

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大准、巴准、准池3条铁路沿线23个装车站点的煤炭运输计划、非煤运输计划、线路装车计划和机车分布等数据,以及沿线12个区、县、市的天气情况。

这是新朔铁路的“智慧大脑”——数据运营平台。

作为运输指挥调度的全视角驾驶舱和智慧中枢,这个聚合众多场景与资源的“数据港”,实时、精细感知着新朔铁路631公里的“心跳”和“脉搏”。

“数据运营平台以新朔铁路云中心为‘数据底座’,具备重点信息提示预警、设备运行异常动态监测、沿线重点区域可视、生产计划情况远程督查、应急处置过程在线跟踪等场景化功能,为综合调度集中管控提供决策和指挥参考,提高了运输组织指挥效率。”调度指挥中心调度员刘贵明说。

国能新朔铁路有限责任公司瞄准“一云、两网、三个平台、五大智能”发展蓝图,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及融合创新,加快4G、5G网络和北斗差分定位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运用大数据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一体化铁路安全防控体系,助力铁路运输安全高效运行。

为了弥补内燃调车机车排碳高、噪声大、污染重等缺陷,该公司与中车集团强强联合,研制上线国内首台大功率氢能源动力调车机车及供电接触网作业车,每年预计减排二氧化碳800吨;开展轨道交通“网—源—储—车”协同供能技术应用研究,探索新型储能新赛道,预计年节约电费504万元。

打破限界

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

成立柔性研发中心,在子分公司垂直设立科技信息部,将科技创新的“箭矢”扎到底;向外与中车株机公司共建“绿色智能重载运输”创新中心,打造高水平联合创新体;国内首台2400千瓦大功率氢能源动力调车机车、国内首台氢能源动力接触网作业车、新一代KM81(A)型铝合金煤炭漏斗车等重载铁路运输装备先后投入运行……国能新朔铁路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创新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今年2月19日,国家能源集团运输产业首台内燃机车智能无人装车系统在新朔铁路投入试运行,实现列车正线运行、装车过程与装车站联动的自动驾驶,全面提升路矿结合部安全高效智能协同一体化管控水平。

同时,国能新朔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大力实施“菁英”人才计划,围绕重大科技工程项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学领域人才储备需求,持续与企业、高校、研究院所扩大人才联合培养规模,共同开展了80余项科研项目攻关。

另外,国能新朔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坚持用好优秀专家、大国工匠、青年人才三支队伍,优化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大力开展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评聘。

2021年至2024年,国能新朔铁路有限责任公司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率达21.2%。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新朔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