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常州经开区遥观镇宋剑湖光电科技港,580米的光伏长廊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正式完工后将并入国家电网。含50个车位的光伏车棚各组件安装完成,等待接线后配备新能源充电桩。20栋标准厂房、1栋研发办公楼和2栋人才公寓楼的屋顶上,连片的光伏组件已经汇聚成一片蓝色的海洋。
光伏发电,具有零排放、无污染的特点。相比起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灰电”,光伏产生的电能属于“绿电”。作为常州市首批近零碳试点园区,宋剑湖光电科技港探路先行,力争打造产业园区绿色低碳转型的“样板间”。
园区规划建设光伏总装机容量达6.16兆瓦,每年生产“绿电”约600万度,能满足园区五分之一的用电量。“项目建成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6600吨,年碳排放量减少26.1%,实现园区光伏发电100%就地消纳。”园区负责人赵晖介绍。
在园区东侧,储能电站建设即将开工,这个“超级充电宝”将在每天凌晨用电低谷期从电网充电,用电高峰时放电,帮助园区节省电费开支的同时,也增加了供电的可靠性、稳定性。“储能电站建成后,每年削峰填谷电量约455万度,为园区绿色发展注入澎湃动能。”赵晖说。
企业作为园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园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力量,宋剑湖光电科技港拥有18家高成长科技企业,其中新材料领域企业12家,企业向新向绿,不断焕发新生。常州市昊升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车间里,微型直流电机生产线正演绎着“绿色智造”新范式。这家拥有23项发明专利的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将碳管理融入生产全流程。“企业不断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节能技改项目,提高机器运行效率,降低能源损耗,更好地满足国际通用标准,不断拓宽国外市场占有率。”常州市昊升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目前企业已经实现工业垃圾回收处理零污染。
去年8月,常州经开区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出台《常州经开区智能电网和低碳园区试点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分阶段推进近零碳园区建设。
中天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宋剑湖光电科技港、电子科创港等7家试点园区正围绕“能源供给零碳化”,统筹推进光伏、储能项目。“预计到今年年末,试点园区将累计建成容量71.2兆瓦的光伏项目,年发电量约7000万度;建成18.1兆瓦时的储能电站,可形成年充放电900万度的生产能力,每年将减少碳排放量4万多吨。”区经发局副局长李滨介绍。
围绕“运营管理数智化”,常州经开区已建成全市首个能碳管理系统,实现试点园区碳排放数据监测、分析、预警等服务,同时为园区内企业提供数字化碳排查、产品碳足迹认证等服务。全区将持续发展“低碳园区+产业带”模式,探索打造更多以“四特产业”为内核、可再生能源为支撑、产城融合为架构的近零碳示范园区。
3月31日,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启动,常州经开区开启了能源革命新篇章。这个“看不见的电厂”通过AI算法聚合分布式光伏、储能电站、可调负荷等资源,构建起智慧能源生态圈。
“虚拟电厂好比‘能源调度大脑’。”国网城区供电服务中心副主任谈诚解释,国网将与常州经开区加强深度合作,以构建区级虚拟电厂为切入点,统筹各类场景智能微电网,发挥电力辅助服务在新能源供给消纳中的关键作用,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供需协同的新型能源体系。这为园区和企业提供了可观可测可调控的智能微电网系统,统筹区域内光伏、储能、光储充场站等场景,实现资源“化零为整”的同时还扩大了“城市电仓”可调度容量,增强全区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调节能力,有效降低企业用能成本。
“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慧灵活的新型电力系统为核心,全区将在产业园区、建筑楼宇、光储充场站、和美乡村等典型场景建设一批源网荷储协同的新型智能微电网项目,构建起与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需求相匹配的电力支撑体系,有序实施能源替代。”李滨表示,高质量推动新型智能微电网发展,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清洁能源占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将进一步保障全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一幅数智赋能、绿色低碳的常经开画卷正徐徐展开。
从单点示范到系统变革,常州经开区正以“近零碳园区”建设为抓手,蹚出一条“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协同发展的新路径。随着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等新技术持续落地,这片热土上的绿色故事,正在续写更精彩的篇章。(常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