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天廷,现任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骨干,是港口工程领域公认的杰出专家。他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卓越的技术创新能力,为港口工程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其成就不仅体现在多个实际项目中,更在于他对行业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
顾天廷的职业生涯始于港口工程一线,在担任技术员期间,他负责设备维护和现场管理工作。在这一阶段,他参与了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多个港口的日常运营和设备维护项目。这些经历让他对港口运营的各个环节有了深入了解,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上海港的扩建项目中,他首次负责集装箱装卸系统的优化工作。这次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传统装卸工艺的不足,并激发了他进行技术创新的决心。
在港口的项目管理中,顾天廷发现拖车拖空现象普遍,设备调度混乱,导致作业效率低下,运营成本增加,港口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深入研究了运输路线的优化方案,并提出了通过数据分析来优化拖车调配机制的方法。这一方案在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项目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在深圳港的项目中,通过优化拖车路线和调度机制,成功将拖空率降低了30%,大大提高了装卸效率。
为了更好地总结和推广这些经验,他撰写了《集装箱港口装卸工艺优化配置研究》一文,详细阐述了他的优化方案和实施效果。他首先通过对港口交通流量和作业需求的详尽分析,提出了运用数据分析优化运输路线的方法。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技术,他评估并确定了最优路线,有效减少了拖车在港内的空载行驶时间,大幅提升了运输效率。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设计了一套智能拖车调配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追踪拖车位置和状态,并根据作业需求动态调整调度方案。借助先进的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系统能够预测需求变化,提前进行调配,从而避免了拖车闲置和拥堵现象。与此同时,顾天廷还制定了严格的设备调度规则,明确了不同类型设备的作业范围和优先级,并引入了优先级调度算法,根据作业任务的紧急程度和重要性,合理分配设备资源,确保关键任务优先完成。此外,他完善了装卸作业的操作规范,详细规定了每个步骤的标准流程和注意事项,并通过系统的培训和严格的考核,确保操作人员能够严格执行这些规范,从而有效提高了作业的安全性和整体效率。这篇论文为港口装卸工艺的改进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
在日常工作中,顾天廷还负责港口起重机的维护和作业监督。他发现,集装箱起重机中钢丝绳的使用寿命一直是影响港口运营效率的痛点。在天津港和青岛港的项目中,他深入研究了钢丝绳的使用情况,发现长期高负荷使用和复杂的港口环境,使得钢丝绳容易出现断裂、磨损等情况,频繁更换不仅增加成本,还影响港口的正常运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积极咨询材料专家,经过对比分析后选择一种新型钢丝绳材料,具有更高的耐磨性和抗拉强度,能够在恶劣环境下保持更长的使用寿命。同时,他还设计了一套智能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和数据分析技术,实时监测钢丝绳的磨损情况和应力状态,提前预警潜在故障,避免突发事故。此外,他还制定了详细的操作规范和维护计划,包括定期检查、润滑和更换磨损部件。这些措施实施后,钢丝绳的使用寿命显著延长,在天津港和青岛港的应用中,钢丝绳的使用寿命延长了40%,设备运行稳定性显著提高。
随着自动化智慧港口成为未来发展趋势,顾天廷敏锐地意识到传统集装箱起重机在自动化和智能化方面的不足,将成为港口发展的瓶颈。为了推动港口向智能化转型,他带领团队在厦门港和广州港的升级改造项目中,推动了多项技术创新。他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了起重机的远程控制和自动化操作。通过图像识别、传感器和感应限位识别技术,实现了对集装箱的精准追踪和定位。此外,他开发了一套大数据管理平台,实时收集和分析港口运营数据,通过人工智能算法预测作业需求,优化调度方案,提高作业效率。在厦门港的项目中,自动化技术的引入使装卸效率提高了20%,同时降低了人工成本。在广州港的项目中,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了对港口运营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分析,为管理层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支持。
顾天廷不仅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还积极参与行业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他撰写了多篇具有影响力的研究论文,如《集装箱港口装卸工艺优化配置研究》《集装箱起重机钢丝绳延长使用寿命》和《自动化智慧港口集装箱起重机关键技术应用》等。这些论文系统地总结了顾天廷在港口工程领域的实践经验和技术突破,为行业内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顾天廷的职业生涯,是一部不断创新和突破的历史。他凭借卓越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成果的专业素养,为港口工程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他的引领下,港口工程领域正朝着更加智能、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顾天廷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成果,将继续激励着更多业内人士,推动港口工程领域不断进步,为全球港口的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文/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