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双碳产业
  • 综合
  • 佛山市坚持降碳减污,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

佛山市坚持降碳减污,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

2025-04-08 10:19:25 佛山生态环境
在佛山市南海区,一座现代化的固废处理环保产业园悄然崛起,成为破解“垃圾围城”困局的创新范本。南海固废处理环保产业园园区内,生活垃圾经焚烧发电实现资源化利用,危险废物则通过严格监管实现无害化处置。这一场景的背后,是佛山市推动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的缩影。作为全国制造业大市,佛山直面工业密集、能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的挑战,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绿色之路。
 
 
绿色制造与产业转型
 
重塑工业DNA  
 
佛山的降碳减污战役,始于对工业血脉的深度重构。作为典型的制造业大市,佛山深知:若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模式不破,绿色发展便无从谈起。为此,一场以“绿色制造”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悄然展开。   
 
走进美的顺德工厂,现场干净整洁,明亮舒适,企业通过制定绿色制造中长期规划,从工艺改进、能源替代、节能提效、综合治理等措施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示范工程建设,实现全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64万吨/年,污水站智能化升级,每年减少废水排放约6.24万吨,实现工业废水100%回用。这样的改造并非孤例。据不完全统计,佛山市共有3个绿色工业园区、91个绿色工厂、30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总数位居全省前列。其中,蒙娜丽莎陶瓷通过技术创新,投产了全球首条陶瓷工业氨氢零碳燃烧技术示范量产线。随着技术逐步应用于佛山160条陶瓷板(砖)生产线,将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6.5万吨/年。
 
在绿色园区建设方面,南海固废产业园的实践堪称典范。这座集垃圾焚烧发电、污泥干化、餐厨垃圾处理等于一体的产业园,通过“共享能源、共享设施、协同处置”模式,形成了资源循环闭环。生活垃圾焚烧产生的电能,为产业园各项目输送稳定、经济的能源。垃圾焚烧蒸汽余热可用于污泥干化、危废处理和餐厨垃圾提油使用,降低生产成本,而垃圾焚烧后产生的炉渣在园区内进行资源化利用。污泥厂和餐厨厂产生的臭气通过负压系统抽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焚烧炉内焚烧,既能彻底解决臭气问题又助于燃烧,更可大幅降低除臭系统的运行成本。这样餐厨处理后形成的沼渣、干化后的污泥与生活垃圾掺烧,不仅降低处置成本,还能产生能源效益。“过去单独处理都需要独立的能源和场地,现在通过协同,减少了能源,消耗综合成本降低了不少。”南海固废产业园相关负责人感叹道。  
 
铝灰渣、工业边角料、废旧电池……这些曾被丢弃的“工业垃圾”,在佛山也正成为抢手的“再生资源”。南海固废产业园内,铝灰渣采用湿法全量资源化利用技术处理后形成高铝料、氨水、可燃性气体、复合盐晶体等,产生的高铝料替代铝土矿用于陶瓷、建材生产;产生的氨水用于园区内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烟气脱硝。该园实现年处理铝灰能力达3万吨,铝灰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至90%以上。
 
与此同时,佛山市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工业固废、生活垃圾分类、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危险废物等固废重点监管领域管理制度的“全覆盖”。大力支持开展电池循环利用技术、氢能、铝灰渣、中药废弃物、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等热点领域研究。探索运用重点行业常见工艺固废产生经验系数,解决企业危险废物“申报少部分,非法转移大部分”问题。  
 
面对国际市场对低碳产品的需求,2024年佛山率先在省内开展粤港碳标签互认试点。申菱空调、蒙娜丽莎陶瓷等5款企业产品通过统一的碳足迹评价体系,获得了“绿色身份证”。这一举措不仅降低了企业出口成本,更推动佛山制造迈向国际低碳标准,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编织生态防护网 
 
如果说绿色制造是佛山减污降碳的“主动脉”,那么对大气、水、土壤的系统治理,则是其守护环境的“免疫系统”。  
 
针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这一大气污染元凶,佛山打出“组合拳”,精准施策斩断“隐形杀手”。出台VOCs重点行业环评文件编制技术指南、全面上收审批权、常态化开展项目审批后“回头看”等措施,坚决防范涉VOCs低端生产、低效治理企业盲目上马。强化VOCs指标精细化管理,全市现有VOCs指标储备库清零,新增指标全部来自重点企业治污减排,“以减定增”倒逼基层提升VOCs行业治理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佛山坚持按照优化转产、集聚发展、高效治理三种方式,对全市VOCs重点行业开展分行业全覆盖规范化治理。紧扣“工艺可行、设备可靠、第三方可信、成本可控”的目标导向和“只有可靠的治污硬件,才能实现稳定可靠的达标排放”的管理理念,对VOCs高效治理治污方案或治污工程逐一评估把关,加强帮扶指导,避免因治理不规范、不达标而反复整治整改。出台VOCs废气高效治理设施安全生产管理指引,协同推进安全生产评估。
 
全市也探索开展凹版印刷入园集中治污,目前建成、在建的凹版印刷集聚园区4个,包含南海里水、九江、西樵,顺德勒流。持续加强活性炭吸附工艺管理,出台规范化建设指引,通过强化前处理、标准化活性炭箱、建设收运处置与换碳一体的活性炭集中再生中心等措施落实规范化治理,推动顺德区活性炭再生中心工程建设。开展智慧监管,利用无人机、在线监测设备对重点企业实施动态监控,及时预警并整改超标排放行为。 
 
铝型材、印染、化工等行业的废水曾是佛山的环境痛点。为此,佛山则从“标准化”破局,制定《佛山市重点行业工业废水治理要点和常见问题技术指引(第一版)》,明确“标准化、清晰化、明管化、智能化”的具体工作要求,列出金属表面处理、化工、印染等行业废水治理的要点和常见问题,引导企业选用合适的废水治理工艺,提升企业环境治理和管理水平。开展铝型材行业表面处理废水治理提升工作,按照“分类治理、规范管理、强化监管”的原则,通过升级治理设施、规范日常管理和强化执法监管,推动铝型材行业表面处理废水治理,已完成全市150家铝型材表面处理行业工业废水治理提升。围绕“严格审批、源头减量、加强收集、分类治理、强化监管”目标,推动合成树脂制造行业企业开展生产废水治理工作;开展金属表面处理行业和印花企业废水治理提升工作,逐步形成分年度、分行业、分阶段实施工业废水治理提升的工作格局。
 
佛山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嵌入用地规划、用途变更、土地收储和供应等环节,率先形成以质量定用途的用地规划管理机制,基本实现从“净土出让”向“净土收储”转变,从源头上降低土地开发利用成本。出台《佛山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风险管控及修复效果评估报告评审工作程序(试行)》《佛山市污染地块修复施工现场环境管理要点(试行)》,明确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过程各环节各单位责任,强化修复施工现场和外运土壤等各重点环节的监督管理,补齐修复施工环节环境管理短板。
 
 
制度创新与市场驱动
 
激活绿色发展动能
 
降碳减污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体制机制的创新。佛山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构建起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生态。 
 
佛山印发《佛山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以政策护航,明确提出新、改、扩建“两高”项目须符合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法定规划等。通过严格管控开发强度,完善分区管控体系,强化部门协同,为佛山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准化、差异化的空间管控依据。强化规划环评,推动绿色园区建设,引导产业集聚,完成3个凹版印刷、1个金属表面处理主题园区的规划环评。持续加强环评审批服务质量,既为发展提供要素保障,又守牢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佛山还积极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惠企,绿色金融、碳交易等市场机制在佛山加速落地,让绿色成为“新赛道”。全国首个家电行业“绿色碳链通”平台在佛山上线,通过区块链技术追踪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帮助美的、碧桂园等企业获得超5000万元绿色信贷。
 
除了市场赋能,佛山建立全市生态环境“一网统管”平台,打破数据孤岛,接入超过2700个末端监测监控设备实现物联感知,对接整合各级数据实现8万多家固定污染源的精细化建档,环境要素、环境管理与空间信息融合形成110个专题图层实现管理上图,助力打造精细化生态环境治理新模式。南海固废产业园的“AI数字大脑”亦是佛山科技治污的缩影。该园把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引入到生产应用各环节,构建全链路数据及智能算法模型、垃圾焚烧发电工艺优化的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垃圾焚烧工艺稳定性最高可提升23%。 
 
佛山的降碳减污之路,证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非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制度革新与科技赋能实现的共生共赢。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佛山市,降碳减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