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新型储能市场迎来高速发展期。国际能源署预测,全球储能装机容量到2026年将达270GW左右。对于中国新型储能产业来说,海外市场是“必争之地”,走出国门、布局海外成为大势所趋。
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安徽、江苏等地了解到,多家新型储能企业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拓展新兴市场,支撑新型储能更好“走出去”,为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贡献力量。
面对日益复杂的海外市场环境,中国新型储能出海正面临技术研发竞争加剧、贸易新壁垒、相关标准滞后等挑战。业内人士表示,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完善技术标准和体系、建立内外联动的协作机制,有利于破解技术关、标准关、协作关这“三关”。
储能出海优势显著
作为新能源行业龙头企业,阳光新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抓住转型风口,坚持国内、国际“两条腿”走路,公司海外业务快速拓展至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全球二十多个国家。
“新型储能市场空间广阔,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瞄准风光储氢充融合发展这一新领域,加快核心技术科研攻关,与所在国合作伙伴共同开拓新市场,实现互利互赢。”公司商务总监刘宾说,得益于核心技术优势和国内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支撑,海外业务进展顺利。
在竞逐海外市场过程中,新型储能企业凭借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布局优势,在国际市场彰显出明显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从技术路线来看,我国新型储能行业拥有锂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固态与半固态电池、钠离子储能等多元技术路线,实现多种技术路线百花齐放。
“我国新型储能技术总体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中国企业为全球提供了性能优质的储能产品。”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原秘书长刘彦龙说,以锂电池为例,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巨大成本以及人才优势,占据全球75%以上的市场份额,产业优势突出。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锂离子电池累计出口数量为39.14亿个,同比增长8.1%。
从产业发展来看,多种技术的更新迭代,拓展了不同的应用场景,延长了新型储能产业链。
30万千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建成投产,推动国产化大容量空气压缩机等装备的研发应用,带动我国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走在世界前列;钠离子电池储能项目落地,进一步深化大型钠离子储能电站应用探索;多地建成构网型储能项目,有效提升新型储能支撑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能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互促,新技术、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推陈出新。
“作为能源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新型储能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涉及环节多。”在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看来,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全方位带动了相关领域的产业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
从市场布局来看,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新型储能企业通过调整出口策略、加快技术迭代、拓展新兴市场等方式,冷静谋变、危中寻机。
作为全球户用储能的头部企业,上海派能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强化技术创新推动企业提质增效,在产品端加快钠离子等新技术的应用拓展。同时,加快全球化布局,与意大利的贸易伙伴共建海外储能工厂,拓展海外朋友圈。
该公司副总裁宋劲鹏说,尽管海外市场竞争激烈,但是凭借持续的效能提升和成本优势,中国的新型储能产品日益受到海外用户认可,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了中国力量。
“一些企业贴近海外用户市场部署生产基地,从产品直接出口到建立海外本土化供应链,正成为新的趋势。”刘彦龙说,新型储能领域多种技术加速创新迭代,海外储能市场的博弈更加激烈。长期看,全球储能市场依然会维持增长态势。
产业“出海”面临三大挑战
在新型储能企业加速“出海”的同时,行业竞争加剧、贸易新壁垒、产业标准滞后,成为新型储能产业参与海外竞争面临的三大挑战。
全球储能行业竞争加剧。随着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各国积极抢占市场风口。受访业内人士表示,虽然中国储能行业具有多重优势,但是储能行业的技术迭代创新加快,谁掌握技术先发优势,决定着谁将在全球市场拔得头筹。
刘彦龙说,举个例子,作为下一代能源储存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固态电池技术成为美国、日本、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竞争目标。各国在固态电池的研发、产业化和商业化方面竞相发力,都希望能抢占行业先机,带动材料、设备制造、系统集成等相关产业链、供应链发展。
贸易新壁垒掣肘产业出海。业内人士反映,欧盟陆续出台《关键原材料法案》《电池与废电池法规》等产业新政,美国也对我国锂电池出口加征关税,加上新型绿色贸易壁垒加快形成,对我国储能产业出海形成新掣肘。
刘彦龙说,作为全球主要的储能市场之一,美国近年来加快建立本土产业链,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及其相关细则力促锂电池及其核心材料本地化采购,同时限制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建厂。
此外,锂电池产品出口面临更高的“绿色”门槛。“根据欧盟发布的电池碳足迹核算规则,相关电池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碳足迹管理系统,准确测量和报告碳排放量,但目前我国缺乏完善的碳足迹核算标准,缺少企业的电池碳足迹数据。”业内人士说,随着储能产业快速发展,海外市场对于产品安全、低碳环保等要求将越来越高。
标准滞后影响行业高质量发展。受访企业反映,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需要适应全球市场的新规则、新变化,相关标准的滞后成为制约企业出海的瓶颈,也不利于保障产品质量。
业内人士称,国内储能产品在热失控管理、火灾防护等关键指标上滞后于国际主流标准,例如欧洲要求储能系统通过更严格的“热扩散”测试,中国企业出海需重复投入研发和测试资源,无形中削弱其价格竞争力,甚至可能错失海外招标窗口期。
“储能电池的安全性关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产品安全涉及前端的制造、后端的管理系统以及系统集成,需要完善的测试评价标准体系。”刘彦龙说,现行标准体系滞后于产业发展速度,不利于海外市场拓展。
标准滞后也导致竞争无序。出口企业反映,国内厂商无序竞争致电芯价格从2年前的1元/瓦时左右下降到0.4元/瓦时甚至更低。
在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王小强看来,部分出口企业追逐短期利益,无序竞争对中国品牌形象造成冲击,折射出行业出口标准滞后的短板。
搭建企业出海新通道
围绕破解新型储能企业出海难题,受访业内人士建议,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企业内生动力,加快完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多渠道搭建对内对外协作交流平台,更好助力新型储能企业出海。
聚焦竞争的重点领域,加快技术研发攻关。从关键技术和材料的研发来看,仍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刘彦龙说,在下一代电池技术研发上,美日韩等国正在加快追赶,建议相关部门强化对骨干研究机构和龙头企业的政策支持,对下一代电池技术、新型材料加大扶持力度,保持储能产业技术领先优势。
从企业自身来看,增强内生动力仍是发展硬道理。上海海优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爱民说,一些中小新能源企业应摒弃科技创新的“拿来主义”,不能等待头部企业的专利和经验,而应主动转变观念,提升技术研发和运营管理能力。
同时,夏爱民建议,未来可把移动储能和家用储能相结合,作为储能产品未来出海的方式之一。相关企业的业务需从单纯的户用光伏发电储能,转向综合储能解决方案,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不断拓展国外市场的新空间。
积极应对国外市场变化,完善行业规则体系。从顶层设计来看,相关部门需进一步完善产品安全、低碳环保等领域的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
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德荣说,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加快建立新型储能产品碳排放管理体系,参与全球碳中和规则制定,提升我国在贸易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同时,完善行业生产规范,严把出口产品检测认证关。
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更好凝聚共识和发展规范。天合光能全球营销总裁杨豹说,相关主管部门应组织行业协会和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管,避免行业“内卷”现象,同时加强专利技术保护,谨防核心技术外流。
对内对外加强协作,为企业组团出海创造条件。储能电池的一些核心原材料,海外依存度较高,需加强与海外资源国的合作交流,为企业出海创造更好环境。刘彦龙建议,通过构建国际市场交流信息平台,为中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助力企业精准研判海外市场。
同时,优势产业“走出去”需要拓宽思路,实现产品出口到技术输出、海外合作建厂等“多条腿”走路。
夏爱民说,在与国际主流的技术和环保标准接轨的同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应相互协作、抱团出海,相关部门、商会、金融机构等方面做好服务,海外国企可通过成立“投资基金”等方式凝聚合力,更好适应海外市场新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