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江苏开米科思化学有限公司(简称“开米科思”)总经理张湧,在谈到企业AI时反复强调的一句话。
张湧并不是在谈技术。他谈的是战略,是企业治理,是如何让一个成长速度极快的化工企业,在复杂系统中保持稳定、精准与高效。
开米科思成立于2017年,紧跟全球环保趋势,在2023年完成投产,2024年营收突破2.13亿元,2025年目标直指6亿元。
这家成立不过数年的新型环保制冷剂材料企业,正在以令人惊叹的速度成长。而在它的高速成长曲线背后,管理的精度与系统的稳定,成为了真正的护城河。
“我们走得快,但不能乱。”张湧说,“只有标准化、流程化、数据驱动,企业才不会在高速中翻车。”
从幕后到台前 制冷剂行业的隐形英雄
环保制冷剂听起来离生活很远,实际上近得很——从家里的空调、车里的冷风、超市里的冷柜,到医院的疫苗冷链、生鲜配送的冷藏车,几乎所有“降温”的地方都少不了它。
开米科思正是这样一家“隐形英雄”,它不制造整机,不面对消费者,却是众多家电、冷链、汽车厂商背后的一级供应商。
“我们服务的客户包括中化、霍尼韦尔、阿克玛等国内外头部品牌。”张湧介绍道,“很多产品有的被用于整机出口,有的进入了国内外的售后市场。”
这些大客户对产品的一致性、可追溯性、环保合规等要求极高。
“比如售后市场的制冷剂,如果配比偏差导致用户觉得空调制冷效果不够好,就可能会造成连锁的退货或者赔付。”张湧补充。
正因为这种极高的质量要求,开米科思从成立初期就坚持以技术立身,投入技术能力建设,打造多组分制冷剂混配和精密追溯系统。
随着全球第四代环保制冷剂加速替代第二、第三代传统产品,公司也顺势进入快速成长期。正如张湧所说:“我们现在主攻的是第四代环保产品,产品单价比上一代高出数倍乃至十倍。”
高速成长背后:不是“投产”,而是“重构”
如果把时间拨回2023年,这是一家刚刚正式投产的工厂。当年销售收入8255万元。而2024年,销售收入已增长到2.13亿元,增长率超过150%;2025年,他们立下6亿元目标。不到三年,体量扩大近8倍。
而实现这组爆发式增长的核心,不是“投设备”,而是“调组织”、“升系统”。
2023年,张湧上任总经理,迅速推动公司战略调整,从原本“单一加工制造商”转型为“贸易、加工、仓储”三位一体的业务协同体系,并加速推动企业数智平台升级,引入用友YonSuite,开启从管理重构到系统重塑的转型之路。
张湧也表示:“我们原来打算自建一整套数字化系统,抓取工艺数据、开发App、对接设备,但发现成本太高、维护风险大,还不适配。用友YonSuite反而让我们一步到位。
我们不是“上系统”,而是“重建逻辑”。从财务、进销存、OA开始,一步步推进到预算、费控、协同、供应链模块,再到未来的AI、数据建模、智能决策体系。“
为了确保系统落地,公司成立专门项目组,每个部门指定YonSuite联络人,由公司高层负责规划落地。
“上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企业内部标准的再造过程。”张湧说,“系统是冷的,但它要求我们把流程和制度想明白,这反而提升了整体管理水平。”
更重要的是,YonSuite平台的逻辑并非静态,公司可以根据战略需求持续迭代。
今年,公司还将上线全面预算、费用控制、多组织管理等功能,构建起完整的业财税资档一体化管理体系。
“我们不接受数据出错” AI的作用被重新定义
在传统企业中,AI往往是“炫酷附属品”;但在开米科思,企业AI被视作“判断企业制度是否有效的验证者”。
“AI更多是来审流程、找问题的。”张湧反复强调。因此,开米科思把“数据标准化”和“流程可追溯”当作AI使用的前提:
所有采购、销售、仓储、财务等环节的数据必须统一口径;
所有表单、单据、审批流必须跑在系统上,有完整的权限与痕迹;
所有制度规则必须嵌入流程中,由AI辅助执行和校验。
“我们的目标是训练一个真正懂化工企业的行业垂直大模型。”张湧说。
并强调,“通用AI往往难以满足化工行业细分需求,容易产生“幻觉”,且准确率不高。”
开米科思计划联合用友,以YonSuite为数智底座,建立“工业垂直大模型”的试点路径。
不同于通用大模型,这个模型将以真实业务流程、行业标准、设备参数、能耗计算为基础,构建行业知识图谱。
它不仅能判断工艺流程是否合规、预测设备维保与库存波动,还能基于历史数据给出优化建议——真正成为“具备判断力”的行业助手。
未来,这一模型将嵌入到更多化工企业中,甚至成为“AI即服务”的平台能力。
三个战略,一个清晰的轻资产成长路径
除了数智化与AI建设,开米科思的高增长也来源于其明确的战略路径:
张湧直言,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从重资产走向轻资产”,围绕管理、技术、服务三大能力输出展开路径规划。他说:“明年我们要实现三个输出:管理输出、技术输出、服务输出。”
产品升级:主打第四代环保制冷剂,符合国际环保法规,有替代潜力,技术门槛高。
正如张湧所说:“第四代产品,我们在今年的春节之前有四个产品已经得到了相关机构的认证了……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做第四代订单了。”
市场扩张:从以国内贸易为主,转向内外贸并进,布局“南北半球错峰市场”,实现全年无淡季运营。
“我想今年通过内外贸达到一个平衡,达到双轮驱动,能够让我们的这个产品全球化,也是要进行出海的,然后还有一个就是让我们的旺季不单单在国内,而是变成全球的旺季,那企业就一年12个月都有活干了。”张湧阐述道。
能力输出:不再局限于自己生产,而是把工艺、流程、系统能力标准化,未来向行业提供管理咨询、设备运维、技术服务,打造“工业轻资产+服务化”的新模型。
这些战略的实施都离不开YonSuite这个一体化的数智中枢平台——它不是支撑业务的“后台”,而是整个战略执行的“主线”。
"标准流程,是打通AI、数据、管理的那一环”
在采访中,张湧多次提到“标准流程”这个词。
“我们做化工,最怕的就是流程出问题。AI要在标准上运行,系统要在流程上运转,数据要从流程中产生。流程错了,一切都错。”
因此在整个YonSuite上线过程中,公司特别强调流程索引与流程可视化:
所有业务环节必须形成清晰的流程链条;每个环节的责任人、操作项、数据节点要清楚;日后还要接入AI助手,只需“问一句”,系统就能告诉员工该怎么做。“今年下半年,有了YonSuite企业AI的加持,那就不一样了,你只要问AI,AI就告诉你,你该做什么。”张湧展望道。
“这不仅仅是效率问题,更是管理文化问题。”张湧指出。
一家制造企业如何成为行业智脑?
在很多人看来,化工企业“重资产、重制造、重人力”,转型空间有限。
开米科思正在打造的,不只是“自动化工厂”,而是“数字灯塔工厂”。
这个灯塔,照亮的不只是开米科思自己,更是整个化工行业的认知路径。
开米科思用三年时间作出示范
从单一加,变身“贸易+仓储+生产”多业务模式;
从财务系统,升级为AI驱动的管理大脑;
从制造商,逐步成长为服务提供商、智脑输出者。
这一切,不靠豪言壮语,而靠制度、流程、数据和AI,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走出来。
从制造企业到行业智脑:不断地自我进化
制造可以靠复制,但认知必须靠内驱动力和自我进化。
——企业真正的能力,不只是产能,更是对复杂系统的掌控力;
——高质量成长,不是增长速度快,而是决策、管理、执行每一步都踩在节奏上;
——AI的价值,从来不是省了几个表格,而是看它能不能验证制度,让企业更聪明、更稳健。
AI不是未来,它是现在。不是谁先喊AI,而是谁先把管理炼成能让AI信任的系统。
当一家制造企业真正具备这种认知,它就不再只是制造者,将是行业标准的引领者!
开米科思,已经在这条路上,有了自己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