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广西桂林电网的调度大屏上,一场无声的 “电力保卫战” 正在上演:当模拟负荷逼近供电极限,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突然启动 ——327 家企业的生产线悄悄降速,5000 户居民的空调温度自动上调 1℃,2 分钟内完成 23 万千瓦负荷精准压降。这是广西首次实现低压用户负荷的 “直控试验”,标志着电网调控从 “拉闸限电” 迈向 “数字智控” 的关键跨越。
过去,每当供电吃紧,“保民生” 的指令总因低压用户数据缺失而陷入尴尬 —— 商场的扶梯、工厂的焊机、居民的空调,这些分散的负荷如同散落的珍珠,难以精准串起。桂林供电局数据显示,传统模式下,低压用户负荷参数采集周期长达 1 小时,极端情况下只能 “按片区停电”,曾出现过医院电梯停运、月子中心断电的意外。
此次试验的突破,在于打通 “数据孤岛”:通过部署 2.3 万台智能终端,实现分钟级用电数据采集,每个用户的负荷曲线清晰显示在调度屏上。当系统识别到某小区充电桩集中充电导致过载,自动触发 “错峰充电” 指令,充电桩功率从 7 千瓦降至 3 千瓦,既保障居民回家充电,又避免变压器跳闸。“就像给电网装了‘神经末梢’,哪里过载哪里调。” 桂林供电局调控中心主任黄志军比喻道。
这场试验的背后,是广西历时两年的 “负荷管理体系重构”。2024 年 4 月施行的《广西电力负荷管理实施细则》,首次明确 “需求响应优先、有序用电保底” 原则,将负荷资源分为 “刚性可中断”“柔性可调节” 两类。在南宁,负荷管理中心已聚合 124 家工业企业的 1.93 万千瓦可控负荷,通过 “负荷管理协议” 约定:当电网吃紧时,企业可选择停产补偿(每千瓦补贴 2 元 / 小时)或设备降速(不影响生产),去年迎峰度夏期间避免了 3 次拉闸。
技术层面,广西电网构建 “网 - 省 - 地” 三级直控系统,实现从调度指令到用户设备的 “秒级响应”。在柳州,50 余台新能源汽车参与的 “车网互动” 试验中,系统精准计算每台车的充电基线,低谷时储能、高峰时放电,单站响应速度达 15 秒。这些分散的 “移动电池”,正成为电网调峰的 “秘密武器”。
试验的成功,为广西新能源消纳打开新想象。随着 2025 年新能源装机突破 5000 万千瓦,电网需要更灵活的 “弹性”。桂林的经验正在全区复制:浦北县已完成 95 家企业负荷改造,北部湾港的岸电系统接入负荷管理平台,防城港的钢铁厂通过 “错峰生产” 每年节约电费 1200 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试点‘秒级群控’,让路灯、充电桩、空调等民生负荷‘无感调峰’。” 广西电网负荷管理中心负责人透露,2025 年计划接入 100 万户低压用户,构建千万千瓦级 “虚拟电厂”。届时,当台风导致火电停机,系统可自动唤醒沉睡的负荷资源,让居民开灯无忧、工厂运转如常。
这场发生在八桂大地的 “负荷革命”,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治理理念的升级。当每一度电都能被精准感知、智能调度,广西正以数字化画笔,勾勒出新型电力系统的未来图景 —— 在这里,保供不再是 “取舍题”,而是一道 “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