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新能源
  • 太阳能
  • 装机高歌猛进,电量不升反降:光伏“倒挂”之困何解?

装机高歌猛进,电量不升反降:光伏“倒挂”之困何解?

2025-02-25 08:32:02 华夏能源网   作者: 刘洋  

2024年,中国风光新能源装机历史性飙升至14.1亿千瓦,然而反常的是,风光新能源发电量不升反降。

这背后到底是何原因?对如火如荼的中国新能源转型来说,装机与发电量“倒挂”到底意味着什么?

2024年中国风电光伏发电量合计为1.35万亿千瓦时,在全部发电量中的占比是14.39%;2023年中国风光新能源装机10.5亿千瓦,但发电量为1.47万亿千瓦时,在全部发电量中的占比是15.8%。

也就是说,2024年总装机增加了3.6亿千瓦,风光新能源无论是发电量的绝对数字,还是发电量的系统占比,都出现了下滑。这是不正常的。

光伏的问题更加严重,总发电量、单位装机发电量近乎腰斩式下滑:2023年,中国6.1亿千瓦光伏发电量为5800亿千瓦时,而2024年8.9亿千瓦光伏发电量下滑到了4200亿千瓦时;光伏单位装机发电量,2023年是942千瓦时/千瓦,2024年则下滑至470千瓦时/千瓦,跌去了一半。

今后若干年,伴随着中国风光新能源装机的逐年攀升,装机与发电量“倒挂”的问题会不会更加严重?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怎样才能扭转如此局面?

原因

伴随着新能源装机渗透率的持续快速提高(目前是42%),单位发电量下滑再正常不过。但是总发电量的绝对数字不升反降,尤其是光伏单位装机发电量近乎腰斩,这是需要高度警惕的。

风电的单位装机发电量也在下降,从2023年的2000千瓦时/千瓦,下降到了2024年的1800千瓦时/千瓦,但是相比光伏下降幅度不大,且随着风电装机量的增长,风电发电量绝对数字还是增长的。

如此说来,新能源装机与发电量“倒挂”,主要问题出在光伏身上。这也与人们的直接感受相吻合。相比于一天之内能够分散时段发电的风电,光伏发电高度集中于中午那几个小时。光伏发电的灵活性不够,其结果,一是卖不上价,二是电量保障不了。

如果简单将问题全部归因于电网,电网企业肯定是满肚子委屈。光伏大发的中午时段,是用电低谷,随着光伏项目大干快上,很多地方都面临光伏超标,海量光伏竞相争抢“独木桥”,就算电网拼尽浑身解数,一时之间也难以找到与之相匹配的用电负荷。

当然,对于风光新能源装机的突飞猛进,电网企业甚至整个电力系统,也存在准备不足的问题。比如,2021年至今,电源投资增长极为迅猛,同期电网投资则严重滞后,无论是特高压还是配电网,都积累了大量的投资欠账。再比如,这几年频频提及的负荷侧需求响应,包括虚拟电厂等,都还处于概念阶段,落地推进缓慢,这些都限制着系统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

如果说电力系统的消纳能力建设没跟上是客观现实,那么,风光新能源的过快增长,也未始不是一大问题。

在各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新能源装机短短四年就从5.3亿千瓦增至14.1亿千瓦。地方政府一门心思上项目,装机有功,但新能源消纳能力不足的问题被忽视,只管大干快上建设项目,不管项目的真实收益。

影响

装机持续增长,电量不升反降,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第一个影响,当然是光伏项目投资收益率的持续下滑。

随着发改委、能源局〔2025〕136号文明确“新能源项目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会有越来越多的新能源电量入市,低电价已经是板上钉钉。

目前,光伏发电午间现货市场均价已经跌破0.15元/度,有的甚至跑出了4分钱、3分钱的“地板价”;在中长期市场,光伏能获得的电价也已经滑落到了0.15元,且由于出力曲线的预测偏差,还要面临从现货市场高价买电履约的风险。

对所有新能源电源项目来说,投资收益的多寡,一是取决于电价,二是取决于发电量。入市后,新能源只有将希望寄托在保障发电量上了。然而,新能源全面入市只会起到提示风险的作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无法从根本上提升电力系统的消纳能力,电量提升也很难。

投资收益持续下滑会带来第二个影响,电站项目的估值体系变了,电站资产不值钱。

在收益预期骤然下滑影响下,电力央国企早已开始大肆甩卖光伏电站。2024年下半年以来,挂牌出售光伏电站的央国企明显增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央国企旗下已有30余家新能源企业挂牌转让股权,涉及央国企包括:国家电投、国家电网、三峡、中国电建、中广核、中煤、中车、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东方电气集团等。

前不久,某投资商手中西北某省GW级光伏开发指标,接触了多家央国企竟无一愿意接手。有央企内部人士直言不讳称:目前光伏指标已经“烂大街了”,越来越多的新能源项目,内部过会都过不了。

第三个影响,地方政府对光伏项目的态度变了,从之前的“香饽饽”变得不受待见。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西北几省2024年下半年以来下发的新能源指标中,陕西光伏指标占比不足22%,甘肃的光伏指标占比低至10%左右;宁夏则更是决绝,仅是下发了风电指标,暂无光伏指标。

需要注意的是,光伏指标断崖式下跌,还不仅仅出现在风光资源丰富的西北省份,河北、山西、广西、湖南、湖北、贵州、以及内蒙古等,光伏指标占比较风电大幅走低,这一趋势正在越来越多的省份蔓延开来。

中国新能源装机持续快速增长,靠的是“三驾马车”的共同发力:一是中央提供稳定的“双碳”预期和政策支持,二是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大刀阔斧推动项目落地,三是电力央国企为主的投资方一马当先,落地项目开发。

一旦投资方的投资意愿严重受挫,事情就不好办了。即便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硬着头皮继续上项目,实际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解局

遏制并扭转新能源装机与发电量的“倒挂”,不仅仅是新能源项目效益的问题,还是决定“双碳”前途命运的大事。

截至2024年底,中国的火电发电量占仍高达67%以上,“十四五”规划要求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的目标,大概率是完成不了了。

新能源装机与发电量“倒挂”,为中国的“双碳”转型敲响了警钟,新能源发展模式需要反思并加快力度做出调整。

其一,抓住光伏分散灵活、靠近用户的特点,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鼓励“就近消纳、就地平衡”。‌

电力系统承载不了那么多的光伏发电了,西北集中式光伏已经足够多,中东部分布式光伏需要错位发展,如果中东部的分布式光伏还是高度依赖上网甚至是跨区送电,只会有更多的光伏电被弃掉。

新近公布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规定,一般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和大型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取消全额上网模式,且政策也不再倾向于支持大型工商业分布式光伏余电上网了。这一重大政策转变,就是修正光伏发展模式的可喜的一步。

其二,对各地盲目上项目进行适当干预,整体一盘棋做好规划和布局。

过去几年,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新能源项目在本地区上马落地,当然是功莫大焉。但是,一味无序的、盲目的上马项目,在系统消纳能力建设还远未跟上的情形下,造成了严重过剩,带来了“堰塞湖”问题。

下一步,在继续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的同时,也要有效约束地方政府的盲目性。需要进一步发挥主管部门的统筹规划作用,对不符合消纳基本条件、新能源已经严重超标地区的项目严格限制。

其三,从顶层设计上平衡好新能源的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

从中央“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出发,持续推动新能源装机增长当然重要,但如果装机与发电量“倒挂”问题得不到解决,无疑就是不讲效益和浪费资源。因而,新能源高质量发展,首先就需要平衡好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

相比装机增速,电力系统消纳能力的提升,更加重要也更为根本。提升系统消纳能力,核心路径就是要加快步伐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目前已经越来越明显的是,老系统承载不了天量的新能源。

比如电网调度模式,煤电时代的调度模式是高度中心化,国调指挥省调,省调指挥市调……高度中心化、自上而下、科层制、计划性。这样的传统调度模式,与分布式新能源格格不入。分布式新能源时代的电网调度,要求的是就地平衡、自下而上、双向互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彻底改革传统电网中心化、自上而下的调度模式。

2024年,德国风光新能源发电量系统占比已经突破了47%。德国能够做到的事,中国当然也能做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经过了模式反思和路径调整,中国新能源一定能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风光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