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没大亮,纺织城的老街就醒了。王师傅的豆浆摊子稳稳支在电线杆下,铁桶里的豆浆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刚炸好的油条在竹筐里摞成小山,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老规矩,一碗浓浆两根脆货!”穿工装的李大哥搓着手坐下,棉袄袖口还沾着机油。
清晨的西安城,烟火气藏在老街的每一个角落。卖甑糕的三轮车叮铃铃地经过,红枣的香甜混着晨雾钻进鼻孔。菜摊老板娘手脚麻利地把水灵灵的西红柿摆成宝塔状,转头就笑着朝熟人喊:“给你留了头茬香椿!”穿校服的学生攥着肉夹馍飞奔而过,校服拉链在朝阳里晃成一道银线。在这儿摆摊二十年的老摊主们,都成了人形闹钟。七点十分,修鞋的张老头总会准时打开木箱,工具箱里锤子、胶皮摆得整整齐齐,就像手术器械一样。裁缝铺的刘姨见人就热情地打招呼:“春捂秋冻,毛衣别急着收啊!”就连趴在杂货店门口的大黄狗,都会准时给取报纸的邮递员让道。
城市日新月异,可这些老街巷,始终揣着稳稳的暖意。最近巷尾新装了智能快递柜,王师傅的豆浆摊却多了不少年轻人。他们发现,热乎的豆腐脑配上手机里的早间新闻,比冰美式更能驱散清晨的困乏。
写字楼的玻璃幕墙映出晨曦时,老街的豆浆灯还亮着。这里的烟火气,比钟楼的晨钟还要悠长,是高楼大厦永远无法给予的人情味。
街角修车铺的老周,忙完早活后,总爱端着一碗豆浆,蹲在门槛上慢慢喝。他常说:“这碗豆浆,比啥保健品都管用。”对面理发店的老板娘,每天都要来买两根油条,说是给上初中的儿子补营养。巷子里的生活,就像这细水长流的豆浆,平淡却让人安心。
这些年,城市发展迅猛,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可这条老街,却像被时光遗忘了一样,依然保持着自己独有的节奏。或许正是这份不变,让匆忙的都市人能在这里找到片刻宁静。豆浆灯下,不仅有热气腾腾的早餐,更有这座城市最温暖的底色,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陕西人的生活记忆 。
(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