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的寒冬,比想象中更漫长。
2024年,光伏主产业链亏损超600亿、企业负债突破3万亿,产能过剩的警报划破行业长空。而本应收缩的产能阵线,却在开年之际,全然不顾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再度加码超665亿元产能。一边是“产能过剩”的红色警告,一边是“卷不死”的疯狂加码,产能出清成为横亘在产业前行道路上的巨石,难以撼动。
产能出清,沦为"击鼓传花"
从供给端来看,根据中信建投研报,到2024年底,光伏主产业链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的产能分别达到1447GW、1160GW、1193GW、1428GW,各环节产能过剩均在一倍以上。严重的产能供应过剩之下,多数组件企业在10%的毛利率水平下贴身肉搏,价格战成为没有刹车的死亡游戏。市场苦等中小玩家出局,开启产能出清的新篇章,可现实却等来又一轮的产能扩张。
据北极星梳理,2025年刚开局,30个项目密集进行公示,总规模超182GW。其中,7个电池、组件项目已顺利投产、竣工,规模合计31.1GW。与此同时,9GW组件项目设备入场,进入投产前的冲刺阶段。
在建项目方面,7个电池、组件项目破土动工,规模达14.97GW。另外,7个硅片、电池、组件项目获得公示,规模总计78.1GW;1个异质结电池项目成功通过备案。除此之外,2025年扩产热情依然不减,共有7个、超29GW项目签约落地,包括12W拉晶、切片,8GW电池组件。
这些项目中,有的围绕一体化布局进行“补链” ,如爱旭、TCL中环围绕组件建设的项目开始陆续投产。有的则将目光聚焦在 HJT、钙钛矿等新技术上,试图借此实现弯道超车,如北京博雅洁能科技有限公司、怀宁益盛鑫磊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柯能新能源等纷纷押注钙钛矿,投建规模均在GW以上;国电投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四川铄阳异质结新能源有限公司则分别计划投建10GW异质结项目。
光伏行业的扩产,就像热闹却危险的 “击鼓传花”,无论项目建设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最终结果都是产能不断增加。
为什么大家都知道产能严重过剩,还在拼命落地新的产能呢?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一方面资本的逐利本性是一大原因,HJT、钙钛矿等新技术带来的想象空间,吸引了各路资本入局,笃定技术颠覆必将催生新的市值神话,使得企业卷入“扩产-融资-再扩产”的反复循环。另一方面,部分项目前期融资顺利完成,然而后续的立项、备案、审批等环节,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即便当下投资环境风云突变,企业也无法一脚踩下 “刹车”,只能硬着头皮向前走。
此外,地方政府为了发展优质产业、解决民生就业问题,对“新三样”之一的光伏项目格外偏爱,不惜给出代建厂房、代采设备甚至 “拎包入住” 的优厚招商政策。在这种友好的营商环境下, 企业投资意愿强烈。而结合市场国企入股、接盘成功的案例,不乏有企业寄希望于国企接盘,而不注重风险控制。
2025年,迎来关键转折点
光伏产能出清成了“堰塞湖”,何时才能破局前行?
事实上,让产能出清,仅靠让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破产,远远不够。对于一些企业而言,退出的成本高过破产成本,动辄投资十亿、几十亿元建设的生产线,拆卖残值不足十分一;而投入数十亿研发的技术,停产后专利价值瞬间归零。在这个技术迭代以月为单位的行业,重资产属性让企业陷入"继续烧钱可能死,立即停产马上死"的两难困境。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住当地新兴产业,打出税收返还、电价补贴、土地置换等"组合拳",这种输血式保护,给深陷亏损泥潭的企业制造出:只要熬死对手,就能独享未来市场的幻觉。
而破解这场困局的关键,是通过市场的引导、政策的建立,让降本增效、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生存的通行证。
从2024年10月起,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接连出招,在稳定市场秩序、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上发挥关键作用。协会不仅组织企业签署自律公约,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还发布组件成本指导价,为市场交易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避免因价格认知混乱导致的不合理竞争。同时呼吁央国企抵制低价投标恶性竞争等行为,促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而工信部发布的新规,在技术指标划出硬红线,限制产能盲目扩张。2024年11月20日,工信部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规范条件》要求,新建单晶硅光伏电池、组件项目平均效率指标分别由23%、20%提升至P型电池、组件效率不低于23.7%、21.8%,N型电池、组件效率不低于26%、23.1%。新建项目禁止配套建设自备燃煤电站的要求从部分区域扩大至全国。同时,要求引导地方依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合理布局光伏制造项目,鼓励集约化、集群化发展。
2025年开年,光伏行业迎来一记政策重拳。1月27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政策要求新能源电量全部入市,并引入机制电价。它意味着光伏项目若要获得稳定的收益,就必须着力提升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而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也将倒逼上游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推出高效产品。
当前,市场已经出现了一些积极信号,产业链价格开始逐渐理性上涨。一些机构也比较乐观,国金证券预计主产业链盈利拐点最快在2025年第二季度有望迎来反转;瑞银证券则表示2025年二季度供需会明显好转,完全平衡可能要等到2026年或2027年,产能出清逐渐见到曙光。
写在最后:光伏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残酷的洗礼,这场拉锯战,终将让中国光伏褪去虚火,成为真正穿越周期的硬核产业,产能出清不是终点,而是重生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