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10月行业进入下行周期后,煤炭市场的供需失衡问题持续发酵,2025年开年以来的“淡季超淡”现象更让行业陷入冰点。一边是产煤大省煤炭产量扩张步步推进,一边是终端需求持续疲软、库存积压创历史新高,市场矛盾愈发尖锐。煤炭的“苦日子”究竟何时迎来转机?
供给端:产能扩张“刹车难”
尽管市场低迷,但在近几年煤炭保供背景下,国内煤炭产能扩张的步伐并未放缓。2024年,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进一步巩固提升,全年全国煤炭产量约47.6亿吨,2025全国煤炭产量目标则是达到48亿吨左右。同时,随着地方两会陆续召开,从主要产煤省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涉煤内容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等成为高频词汇,增加煤炭产量也是各产煤省份的重要目标之一。
2025年,山西、新疆将煤炭产业发力点放在重大项目和基地建设上,陕西则提出2025年原煤产量力争达到8亿吨。甘肃、贵州、云南等省份也通过新煤矿开工、煤化工基地建设扩大产能。这也意味着,即便当前市场承压,2025年国内煤炭产量仍将维持高位,供给过剩的隐患进一步加剧。
产能扩张的背后是地方经济对煤炭的依赖,短期内难以通过其他产业填补缺口。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供给端即使面临价格下行压力,也难以主动收缩产能,反而可能通过“以量补价”加剧市场失衡。
需求端:库存转移下的恶性循环
供给过剩的压力已从产地蔓延至全产业链。2025年春节后,主产区煤矿迅速复产,但下游电厂、钢厂等终端用户采购意愿低迷,转而集中消化库存。数据显示,环渤海港口库存自年初以来持续攀升,今日环渤海港口合计库存已攀升至2959.5万吨,距离3000万吨大关仅仅一步之遥。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需求端结构性变化。近年来新能源装机规模激增,叠加钢铁、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市场疲软,煤炭消费增速明显放缓,市场明显进入“供强需弱”的模式。
破局关键:政策调控与产业升级的平衡
煤炭市场的“苦日子”本质上是传统能源体系转型的阵痛,短期内,行业将继续面临产能过剩压力。破局的关键则在于:解决供给刚性扩张与需求弹性收缩之间的结构性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