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11年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的背后,既是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完善空间治理的科学谋划,也是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均衡发展,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的不懈作为。让高水平创新成果再多一些,科技成果转化再快一步,区域创新生态再活一点,体制机制改革再深一层,必将为提升京津冀协同创新动能注入更强动力。
11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这是2月20日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11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的内容。过去一年,京津冀三地GDP增速分别达到5.2%、5.1%、5.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经济总量合计达11.5万亿元,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作用进一步显现。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有着怎样的区域协同发展密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为打造形成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针对京津冀等重点区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作出了区域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我国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中,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第一,它是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区域战略,目标很高。第二,京津冀是围绕首都打造的世界级城市群。第三,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这四大中心的红利是国内其他区域不具备的。第四,京津冀是北方最优的开放平台。第五,京津冀是解决南北均衡问题的支点。第六,京津冀打破一亩三分地,是政府治理改革的示范。
11年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的背后,既是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完善空间治理的科学谋划,也是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均衡发展,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的不懈作为。锚定将京津冀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既离不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加快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整合京津冀高端创新资源,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既少不了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城镇规划建设有机衔接,也缺不得完善京津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与河北共建共享机制。
京津冀三地牢牢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推动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联动发展,唱响京津“双城记”,“六链五群”培育见行见效,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全面提速,交通、生态、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亮点纷呈,通武廊等重点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三地优势互补、相互赋能,协同发展呈现新气象。一个发展更协调、动力更澎湃、民心更凝聚的京津冀正在拔节生长。
11年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的背后,是高端产业的快速发展。去年北京、天津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比2014年提高11.5个和2.5个百分点,河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比2013年提高10.5个百分点,需求潜力不断释放。
11年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的背后,是协同创新、产业协作的日益深化。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2900亿元,三地规模以上法人单位在区域内跨省设立分支机构近万家。从构建京津冀科技成果共享库和技术产权交易联合发布机制,到区域内企业流动更加活跃,三地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搭建日益成熟。
如果说,11年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是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奠基礼,那么,让高水平创新成果再多一些,科技成果转化再快一步,区域创新生态再活一点,体制机制改革再深一层,必将为提升京津冀协同创新动能注入更强动力。无论是打造更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合作平台,促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学装置共建共享,还是培育更多跨区域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无论是协同创新金融服务,深化区域内人才交流机制,还是推动中关村示范区政策向京津雄重点园区延伸覆盖,都还有很大的进取提升空间。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谋求区域发展新路子,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京畿大地激荡人心的发展故事还在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