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履约周期,是上海碳市场第十一个履约周期,市场总体运行平稳,价格稳步攀升。配额成交量680.43万吨,较上一周期增长39.8%,成交金额5.17亿元,较上一周期增长52.3%,创开市以来新高。该周期内,按照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阶段性目标要求,本市在配额分配中延续了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的基本思路,对3/4纳管企业采用历史强度法或行业基准线法进行分配。坚持为全国碳市场试制度、探新路,本市积极创新预配额提前发放机制,引导企业提高碳资产管理意识;创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激励机制,推进解决“环保不一定降碳”难题;创新自愿减排交易产品并上线运行,实现碳普惠减排量在配额市场闭环消纳。
一、碳交易体系运行概况
2024年2月,市生态环境局相继印发沪环气候〔2024〕32号和40号文件,向社会公布2023年度碳排放配额管理单位(以下简称“纳管企业”)名单和配额分配方案,发布年度碳排放报告报送通知。2024年3月31日前,所有纳管企业完成年度报告提交,2024年9月30日前,完成全部配额履约清缴,上海碳市场第十一个履约周期圆满收官。
(一)纳管范围2023履约周期,纳管企业共378家,涉及工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航空运输/水运/机场港口/普通货物道路运输)、数据中心企业和各类建筑(办公/饭店/商场等)。
具体包括:年能耗量1万吨标煤以上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万吨以上的工业企业295家、航空运输企业6家;年能耗量5万吨标煤以上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0万吨以上的水运企业16家;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万吨以上的单体数据中心23家;年能耗量在5000吨标煤以上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万吨以上的各类建筑12家、运输站点企业9家和普通货物道路运输企业17家。
378家纳管企业的行业分布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本周期分配方法继续沿用行业基准线法、历史强度法和历史排放法。其中,基于效率的历史强度法和行业基准线法占比77%。
配额分配方法的应用情况
(二)配额管理
按照碳排放配额总量控制、促进用能效率提升和能源结构优化、平稳衔接全国碳交易市场、纳管企业碳排放控制严于全市总体要求的原则,本市2023履约年度碳排放配额总量确定为1.05亿吨(含直接发放配额和储备配额)。富余企业和缺口企业分别占55%和45%,处于相对均衡的水平。
(三)履约和抵销
截至2024年9月30日,本市试点碳市场纳管企业已全部完成2023年度碳排放配额清缴,创造连续11年100%履约的纪录。本履约周期内,有7家纳管企业通过抵销机制进行了履约清缴,包括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下称“CCER”)1186吨和上海市碳普惠减排量(下称“SHCERCIR1”)9115吨,共计1.03万吨,较上一履约周期减少38.5%。
二、碳市场交易情况
(一)交易情况上海碳市场2023履约年度共运行202个交易日,其中173个交易日有成交。现货市场总成交量1783.31万吨,总成交金额9.01亿元,成交量和成交金额与同期相比均有所增长;其中配额成交量占总成交量的38.2%,配额成交金额占总成交金额的57.4%。现货日均成交量8.83万吨,日均成交金额445.84万元。
2013—2023履约年度现货成交情况
1.SHEA交易情况
2023履约年度,上海碳排放配额(下称“SHEA”)二级市场和有偿竞价发放总成交量680.43万吨,较上一履约年度增长39.8%;总成交金额5.17亿元,较上一履约年度增长52.3%,配额成交金额创上海碳市场开市以来新高。其中,二级市场成交量456.44万吨,占比67.1%;有偿竞价发放成交223.98万吨,占比32.9%。二级市场挂牌交易成交321.00万吨,协议转让成交135.44万吨。
2013—2023履约年度SHEA成交情况
2.SHCERCIR1交易情况
2024年9月13日,SHCERCIR1正式上线运行。首日交易以61.80元/吨开盘,最高价67.98元/吨,最低价61.80元/吨,收盘价64.71元/吨,涨幅4.7%,成交量4580吨,成交金额29.64万元。12家分布式光伏项目业主、9家纳管企业参与了首日交易。截至2024年9月30日,SHCERCIR1总成交量0.97万吨,总成交金额65.87万元。
3.CCER交易情况
2023履约年度,上海碳市场CCER总成交量1101.92万吨,较上一履约年度增长82.1%,总成交金额3.83亿元,较上一履约年度增长78.5%。截至2024年9月30日,上海碳市场CCER成交量占各试点CCER累计成交总量的39.8%,继续保持各试点市场第一。
2013—2023履约年度CCER成交情况
(二)市场主体情况2023履约年度,上海碳市场新增开户166家;其中,上海纳管企业新增24家,机构投资者新增122家,全国重点排放单位新增20家。
累计开户数增长情况
2023履约年度,参与交易的市场主体共253家,较上一履约年度增加23.4%。其中,机构投资者151家,成交量占比为77.3%;上海纳管企业89家,成交量占比为16.0%;全国重点排放单位13家,成交量占比6.7%。
开户企业2023履约年度参与交易情况
(三)有偿竞价发放情况
2023履约年度,上海碳市场共组织了三次配额有偿竞价发放,总成交量223.98万吨,总成交金额1.72亿元。
1.为有效提高市场流动性,2024年5月31日、7月31日分别举行了两次配额有偿竞价发放
第一次配额有偿竞价发放总量为100万吨,竞买底价为72.15元/吨(SHEA在2023年11月—2024年4月期间所有挂牌成交的加权平均价),上海纳管企业和投资机构均可参与。本次配额有偿竞价发放有效申报量205.36万吨,共43家企业参与竞价,21家竞价成功,其中纳管企业5家,投资机构16家,竞买成交总量100万吨,总成交金额7506.00万元,统一成交价75.06元/吨。
第二次配额有偿竞价发放总量为100万吨,竞买底价为73.60元/吨(SHEA在2024年1—6月期间所有挂牌成交的加权平均价),上海纳管企业和投资机构均可参与。本次配额有偿竞价发放有效申报量136.06万吨,共29家企业参与竞价,21家竞价成功,其中纳管企业11家,投资机构10家,竞买成交总量100万吨,总成交金额7507.00万元,统一成交价75.07元/吨。
2.为确保上海纳管企业按时履约,于2024年9月30日举行第三次配额有偿竞价发放
本次配额有偿竞价发放总量为280万吨,竞买底价为89.60元/吨(SHEA在2024年3月1日—8月30日期间所有挂牌成交的加权平均价74.67元/吨的1.2倍),仅限上海纳管企业参与。本次配额有偿发放有效申报量为23.98万吨,共1家参与竞价,1家竞价成功。竞买成交总量为23.98万吨,成交总金额为2148.87万元,统一成交价89.60元/吨。
三、碳市场运行效果评估
(一)纳管企业减排取得成效
2023履约年度,尽管本市参与履约的纳管企业排放总量在增长,但仍可明显观察到企业的减排成效。除航空外,参与2023年度履约的其他行业企业排放量合计同比下降2.4%。其中,工业行业排放量同比下降0.7%,电力热力、纺织造纸、化工、有色行业均实现不同程度减排;数据中心排放量同比下降7.8%;交通运输业中,水运行业排放量同比下降7.5%。航空由于2023年运输周转量同比增长0.6倍~1.5倍,尽管排放量合计同比翻番,但碳强度同比下降8.6%。
(二)碳市场创新亮点频现
1.创新交易产品,碳普惠减排量在配额市场实现闭环消纳
2024年9月13日,上海碳市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产品SHCERCIR1正式上线交易,标志着上海碳普惠体系与上海碳市场实现互联互通,也为构建多层次的碳普惠减排量闭环消纳途径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截至2024年9月30日,SHCERCIR1总成交量0.97万吨,总成交金额65.87万元,其中纳管企业使用0.91万吨进行履约清缴,占总抵销量的88.5%。
上海碳普惠依托本市“一网通办”数字化平台开发了方法学申报、减排项目和减排场景申请、减排量签发、交易、激励等全流程电子化功能,为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减碳行动提供了直通道。本次上线交易产品SHCERCIR1是依据I类方法学产生的减排量,主要来自符合要求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减排项目,可用于上海碳市场配额履约抵销、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自愿碳抵消、自愿碳注销或公益捐赠,为上海碳市场提供了更丰富的履约方式选择,也将吸引更多交易主体参与上海碳市场。
2.提前发放预配额,引导强化碳资产管理意识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做好本市碳排放交易2023年度履约工作的通知》规定,纳管企业在完成2023年度配额履约清缴后,对其按2023年度审定排放量的80%发放2024年度预分配配额,可用于市场交易。截至2024年9月30日,本市已向153家纳管企业提前发放2024年度预配额,共计2876万吨。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纳管企业及时完成履约。另一方面,配额交易量同比增长108%,交易额同比增长133%。
3.创新配额分配激励机制,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在试点碳市场中初探减污降碳协同管理。2024年2月,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上海市2023年度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明确,对于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较好的企业,且在2023—2024年未受到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未涉嫌违反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提高直接发放配额比例。具体在大气领域率先实施,对2023年度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为A级或B级,且2023年度碳排放量或各类产品碳排放强度低于2021年度的,直接发放配额比例提高0.5或0.3个百分点。
该履约周期内,共有5家纳管企业享受了此项政策优惠,涉及直接发放配额18.65万吨,直接降低了相关企业履约成本,同时也有效激发了纳管企业协同推进减污降碳的主观意愿。调研中,纳管企业对该项措施反馈良好,更有企业表示将努力达标,同时也建议该项政策优惠力度可以更大,或多出类似政策。
4.探索“电-碳”协同,绿电消费增长3.6倍
2023年6月,本市发布《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调整本市碳交易企业外购电力中绿色电力碳排放核算方法的通知》,明确通过北京电力交易中心绿色电力交易平台以省间交易方式购买并实际执行、结算的电量,其排放因子调整为零。
该政策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本市纳管企业购买使用绿电的积极性,参与2023年度履约的25家纳管企业购买了绿电,较上一履约年度增长1.3倍,涉及绿电量增长3.6倍。
四
未来展望
未来,上海碳市场将聚焦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需要,持续健全碳市场相关政策配套制度,从修订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有序推动碳市场扩围,优化配额分配方案,推进碳金融创新、完善价格发现功能等方面入手推动上海碳市场深化改革创新。
主要工作历程2024年2月8日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印发关于《上海市纳入2023年度碳排放配额管理单位名单》和《上海市2023年度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的通知(沪环气候〔2024〕32号);
2024年2月27日
发布《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报送2023年度碳排放报告和2024年度碳排放监测计划的通知》(沪环气候〔2024〕40号),要求2024年3月31日前提交2023年度碳排放报告;
2024年5月16日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印发关于《上海市碳排放核查第三方机构管理办法》的通知(沪环气候〔2024〕84号);
2024年5月23日、9月23日
分别发布《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2023年度上海碳排放配额有偿竞价发放的公告》(沪环气候〔2024〕89号、180号),明确2024年5月、7月和9月最后一个交易日进行发放;
2024年7月15日
发布《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对本市碳排放交易企业开展2023年度核查工作的通知》(沪环气候〔2024〕128号);
2024年9月3日
发布《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做好本市碳排放交易2023年度履约工作的通知》(沪环气候〔2024〕169号),清缴期截止日为2024年9月30日。同时,明确了抵销机制的使用条件和程序,并明确将提前发放2024年度预分配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