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工信部等八部门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产业协同发展推进等六大专项行动,并提出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
新型储能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技术。随着风电、光伏装机规模不断扩大,新型储能可以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不稳定的问题。我们认为,《方案》旨在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等增长引擎,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我国储能市场发展空间广阔,尽管短期存在价格内卷等问题,但在政策引领和行业参与者共同推进下,我国储能产业有望不断提升供给质量。
当前我国风、光、储结合的发电价格约在0.3元/kWh左右,已显著低于煤电的发电成本,在光储平价趋势下储能的经济性凸显,工商业、离网、并网储能需求保持较高增长。据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
根据日前印发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推动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上网电量将全面进入电力市场。随着新能源现货市场开始有效运转,储能行业的商业模型将逐步完善。此前,由于储能市场“水大鱼大”的发展前景,很多新能源企业入场,在资本投资的快速增长下,行业产能扩张,各环节“价格战”愈演愈烈,引发储能价格回落。在政策推动下,这一现象或将极大改观。取消强制配储的政策,选择拓宽现货交易的价差,让储能进入市场驱动阶段,国内现货市场有望成为储能企业利润增长的重要来源。
对于储能企业而言,我们认为,在分布式市场具有领先的产品和渠道布局是享受市场爆发的前提,在具有相对较高壁垒的细分领域提供产品配套也是较好的出路。此外,海外市场渠道和品牌仍是重要的盈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