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上海检察公益诉讼积极探索运用碳汇、碳普惠机制

2025-02-18 10:54:00 上海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   作者: 周易  

2月11日上午,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与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联合举办“公益诉讼+碳交易”创新机制研讨会暨典型案例发布仪式。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许祥云,虹口区委副书记、区长吕鸣,上海交易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管小军,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潘波出席活动并共同发布“公益诉讼+碳交易”典型案例。

研讨会系统总结检察公益诉讼通过认购碳汇、减排量等市场化手段进行替代性修复的创新实践。这一创新机制的有益探索,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提供了市场化解决方案,为实现“双碳”目标注入新动能,也进一步完善了生态环境治理的司法保障体系,为实现司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经验”。来自学界和业界的专家学者30余人围绕该机制的理论价值与创新实践展开深入研讨。

本次研讨会共发布4件典型案例,分别是: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办理的诉某水利测量有限公司破坏滩涂资源民事公益诉讼案,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办理的诉文某某等盗伐林木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与奚某某、上海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破坏耕地资源磋商民事公益诉讼案,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支持青浦区生态环境局对上海某科技有限公司污染大气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案。


上海检察二分院见证当事人完成上海碳普惠减排量认购


上海铁检院在一起盗伐林木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提出林业碳汇认购诉请


崇明区检察院对一起破坏耕地资源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举办听证会


青浦区检察院召开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案专家评审会

2022年以来,上海检察机关会同审判机关、行政机关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共同探索运用碳汇、碳普惠机制实现生态替代性修复,先后办理“公益诉讼+碳交易”案件近20件,完成购碳5297吨,相当于5个上海植物园一年的固碳量或者一个人乘坐轨道交通绕地球赤道4000圈的排放量,生态环境修复效果显著。上海检察机关始终坚持精准规范、公益普惠、创新多元三个原则,推动“公益诉讼+碳交易”创新机制行稳致远。

精准规范:为生态修复打造“精确导航”

“公益诉讼+碳交易”创新机制的一大亮点是精准规范,为生态修复构建起一套严谨、有序的流程体系。该机制精准界定生态环境损害案件借助碳交易手段实现替代性修复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并通过现场勘查,委托专家出具专业意见等方式,严谨论证借助碳交易手段实现生态修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流程上已经形成“检察院—法院—交易所”的完整闭环,操作规范、衔接紧密。

公益普惠: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公益诉讼+碳交易”创新机制充分体现了公益普惠的特点,真正将“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的理念落到实处,实现了环境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共赢。从环境层面来看,受损的生态环境得以借助这一模式,获得精准且长效的修复成效;从经济角度出发,碳交易凭借市场力量拓宽边界,解锁更多应用场景,为持续发展注入活力;从社会层面而言,公益诉讼这一司法制度与碳交易的市场机制携手“出圈”,贴近公众生活,把原本晦涩难懂的专业概念转化为百姓触手可及的生活片段,促使三方形成良性互动。

创新多元:拓展生态保护“新边界”

“公益诉讼+碳交易”创新机制在多个方面展现出创新多元的特性。在案件适用场景方面,其覆盖范围不断扩大,逐步涵盖林业、草原、湿地、海洋、大气保护等多个环境资源领域。在购碳标的选择上,既有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又有具有上海特色的碳普惠减排量,还有国际核证自愿减排量,不同的标的为不同需求的案件提供了更多选择。在应用地域上,逐步延伸至长三角以及更广区域,促进了区域间在生态环境司法保护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标识性概念、原创性成果”,碳交易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双碳”战略的重要制度安排。下一步,上海检察机关将坚持依法审慎原则,会同有关各方共同持续深化“公益诉讼+碳交易”的检察实践,不断深化理论研究,推动完善这项创新机制的应用深度和广度,着力构建生态环境修复与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协同治理体系,探索在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损害案件中更加科学充分地运用该机制,进一步提高其适配度和有效性。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推动碳汇机制在生态环境公益诉讼中的运用,助力实现生态修复与碳市场建设的双向奔赴。




责任编辑: 李颖

标签:上海检察 ,公益诉讼,碳汇,碳普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