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载体新分子制备试验。
卢力媛摄
手机、电脑、电动车……如今,众多“以电为生”的设备成为人们生活、办公、出行的必需品。锂电池则是这些设备的主要供能方式之一。然而,随着充放电次数的增加,锂电池也会随之衰老甚至损坏,给人们带来电量不足的焦虑。此外,报废电池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人类生病需要打针吃药才能康复,那可否给“衰老生病”的电池也打上一针,让其“满血复活”?这个听起来有点科幻的想法近日被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
复旦大学彭慧胜团队、高悦团队,通过将AI与有机电化学结合,成功设计了锂载体分子。该载体分子就像药物一样,可以通过“打针”的方式注入到废旧衰减的电池中,精准补充电池中损失的锂离子,恢复电池容量。利用该技术,电池在充放电上万次后仍展现出接近出厂时的健康状态,循环寿命从目前的500—2000圈提升到超过12000—60000圈。2月13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
像治病一样诊治退役电池
锂电池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的移动工作。电池中的活性锂离子由正极材料提供,锂离子损失消耗到一定程度后电池会报废。这是锂电池自1990年问世以来一直遵循的基本原则。
随着锂电池应用越来越多,大规模电池退役回收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此外,储能电站和极端环境等储能场景也需要将电池寿命提升一个数量级。延长锂电池寿命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难题。
为了找到给锂电池“延年益寿”的方法,彭慧胜团队、高悦团队深入分析了电池基本原理,并进行了大量验证实验。他们发现,电池衰减和人生病一样,是因为某个核心组件发生了异常,但其他部分仍旧保持完好。
“那为什么不能像治病一样,开发变革性功能材料,对电池进行精准、原位无损的锂离子补充,从而大幅延长它的寿命和服役时间?”做过抗肿瘤疫苗研究的高悦突发奇想。
作为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高悦有着丰富的“跨界”研究经历:“我本科研究天然产物全合成,博士期间研究新能源电池,博士后又研究过一些供极端场景使用的电池设计和3D打印高分子材料。”广泛的学科涉猎,对于打破既定思维框架,以及推动研究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助力。
此前,高悦团队就突破固定思维,成功把传统电池4至12个小时的充电时间压缩至1分钟,解决了机器人充电时间长的问题。面对锂电池“延寿”的问题,在没有任何研究先例支撑的情况下,团队又一次大胆设想——设计锂载体分子并将其注射进电池,对电池中的锂离子进行单独管控,创新性地为退役电池的处理提供了一种新方式。
AI赋能锂载体分子制备
“打针”的方法看似简单,但要依此制备锂载体分子,并非易事。“这个运送锂离子的载体需要具备严苛的物理化学性质。团队设计时需要考虑分子的电化学活性、分解电压的范围、溶解度、空气稳定性、化学稳定性等多个方面。”高悦介绍。但用传统研究范式设计要满足这么多严苛要求的分子,无异于大海捞针。
传统方法走不通,团队选择独辟蹊径。团队成员拥有有机化学、电化学、材料、人工智能等学科背景,多元化“跨界”让这支团队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迸发火花。
团队利用AI结合化学信息学,将分子结构和性质数字化,通过引入有机化学、电化学、材料工程技术方面的大量关联性数据,构建数据库。随后,他们利用非监督机器学习,进行分子推荐和预测,成功获得了从未被报道的锂离子载体分子——三氟甲基亚磺酸锂。
经验证,三氟甲基亚磺酸锂符合各种严苛的性能要求,且成本低、易合成。其与各类电池活性材料、电解液以及其他组分有良好的兼容性,可成功在软包、圆柱、方壳和纤维状锂离子电池器件上实现应用。
“三氟甲基亚磺酸锂不仅能给电池‘补锂’,补完后还会变成气体排出来,可以继续回收用来制备三氟甲基亚磺酸锂,形成能量闭环。这不仅环保还可以大大降低电池的价格。”高悦介绍,团队正在开展锂离子载体分子的宏量制备,并与国际顶尖电池企业合作,力争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和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