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柴系”氢能产品和装备领航氢能时代,一个个首创的“中国氢港”“氢能高速”“氢能园区”在山东大地展示着新质生产力的强劲活力。
作为潍坊“9+3+N”重点产业链的N个新兴产业之一,氢能产业从无到有,插柳成荫,在山东氢能产业“链主”潍柴动力的牵动下,潍坊国际动力城的氢能舞步更加轻盈。
“链主”潍柴是如何炼成的?是如何做出了一篇推动山东氢能跑出“加速度”的“链”文章?近日,记者走进潍柴,探寻企业高质量发展“密码”,为全市上下贯彻落实全市工作动员大会精神提供实践样本。
氢燃料电池产线
先行先试
做活“链”文章
2月8日,走进潍柴动力燃料电池生产制造现场,一条条发动机产线、电堆产线、双极板产线、膜电极产线正在运行,一个个机械臂灵活有序地摆动。这里关键工序自动化率已超过80%,从极板原材料到工艺装备和软件,均实现了国产化、自主化。
生动的生产场景改变了人们对潍柴传统动力的刻板印象,惊讶于潍柴在氢能产业破局的表现。
“燃料电池研发及产业化基地,覆盖‘关键材料-单体-电堆-系统-动力总成’等全技术链研发需求,已建成万套级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电堆、双极板生产制造基地和氢燃料电池膜电极中试基地。”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正是潍柴先行先试,做活“链”文章,全力打造氢能全产业链生态体系,为山东和潍坊氢能产业打下坚实基础和集聚优势。
2021年3月21日,以潍柴动力为主体建设单位的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获得科技部批复,是国内燃料电池领域唯一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氢燃料电池电堆组装线
国家创新平台何以落户潍柴?作为动力行业的领军企业,潍柴早已建立了“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工匠创新+基础研究创新”的四位一体新科技创新体系,深知产业协同的重要性,积极携手上下游企业组成攻坚同盟,通过产业上下游关联、人才和设施平台共享,让细分领域和技术场景的企业都有可能成为氢能产业链条上的一环,让氢能在潍坊和山东发展更加容易成“型”,也更容易成“链”。
作为产业先行者,潍柴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路径,自2021年潍柴13L氢内燃机成功点火以来,其氢能产品线不断扩展,一条清晰的潍柴氢能产业的成功之路赫然在眼前。
在潍柴的带动下,潍坊积极拓展氢能产业“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努力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拥有潍柴集团、奥扬科技、豪迈科技、海氢能源、山东海化等氢能相关企业30余家,初步形成以潍柴为龙头,涵盖氢源供应、关键零部件研发与制造、系统集成与测试、整车生产与销售、车辆示范运营的氢能产业链条。
“在生产氯碱的过程中,我们将原本低附加值的副产氢气进行提纯,纯度可以达到99.999%以上,用于燃料电池,价值翻番。”山东海化氯碱树脂有限公司能源管理经理李伟介绍,山东海化将副产工业氢提纯,创造了新的效益增长点。
华电潍坊发电有限公司开展非化工园区调峰电解水制氢试点,打造国内首个火电厂灵活改造示范样板。该公司项目经理高健表示,企业通过电解水制氢项目,可迅速消纳一部分自身冗余电量,促进新能源电力消纳。
在潍柴的牵引下,不仅潍坊产业链条更加完善,整个山东氢能产业也蓬勃发展,目前已聚集氢能企业及研究机构270家,涵盖“制储运加用”氢能产业链各个环节,借助氢能催生出更多新质生产力。
“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
“链主”引领
全面布局氢能应用场景
一条氢能产业链,汇聚了哪些氢能应用场景?潍柴开发国际首款氢燃料电池雪蜡车,成功服务北京冬奥会就是一个生动的场景。
早在2019年,潍坊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以燃料电池公交车为突破口的应用示范,全市已推广燃料电池车辆470辆,开通氢燃料电池公交运营专线20条,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累计运行里程和运送旅客数量均居全省首位。
2021年4月,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牵头实施“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潍坊入选该工程试点城市,潍柴在氢能发展中引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其集聚带动作用凸显。
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
三年多的时间里,在“链主”潍柴的带动下,先后攻克了氢能高速公路供能系统开发集成、港口氢能供给应用集成开发、模块化电解水制氢装置集成开发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氢能高速、零碳氢能服务区、氢能港口、低碳氢能工业园区、大规模氢能车辆及配套基础设施、氢燃料电池热电综合供能装置等高可靠性、高耐久性、高经济性应用示范,在更多的场景演绎更多可能性。
——在济青高速上,一辆辆疾驰的氢燃料电池车畅行无阻。山东高速服务开发集团氢能应用中心主任赵庆德说,这条318公里的高速公路是山东打造的全球首条氢能高速。
氢能高速
——走进潍坊港区,运输的氢能源集卡减少港区车辆燃油消耗,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推动山东港口渤海湾港“零碳港口”建设再升级、再提速。潍坊港与山东海化签订了氢气采购合同,确保潍坊港区内氢能车辆稳定运行。
——在青银高速高密服务区的餐厅、超市的供电与供暖,均源自光伏、氢能等可再生能源。服务区借助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设备,实现了自主制储供氢,这一模式在全球服务区中堪称创新之举。
——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园区屋顶上,一片片光伏板熠熠生辉。凭借全国首创的集成“光伏发电-PEM制氢-固态储氢-氢热电联供”耦合微网,该中心建成全国首个全要素低碳氢能园区,实现了氢能综合应用,可谓是氢能产业名副其实的“国家队”。“我们用电解水装置制取氢气,再通过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进行供电供热,为园区注入源源不断、清洁环保的动力。”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这种模式下,氢能利用效率可达85%。
氢能应用模式在山东遍地开花,氢能高速、氢能港口、科普基地、氢能园区和氢能社区已在山东大地落地生花。“鲁氢经济带”隆起了氢能产业创新高地,洋溢着绿色、低碳的发展气息,一批氢能利用的新模式、新业态,为全国提供氢能综合利用示范样本。
氢能源被誉为21世纪理想的清洁能源,发展正当其时、恰逢其势,在这一新赛道上领跑的“链主”潍柴,正以产业链思维完善产业配套,勾画出一幅优势互补、链式发展的氢能源产业链全景图,以强烈的“氢”势澎湃动能,为山东氢能新名片增添着潍坊注脚、贡献着潍柴力量。
来 源|潍坊日报、新派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