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的冬天总是格外漫长。眼看着就快正月十五了,我裹着厚厚的羽绒服,踩着积雪往老街走去。街边的红灯笼在暮色中一盏接一盏亮起来,像是被施了魔法,将整条街染成了温暖的橘红色。寒风裹挟着细碎的雪花,打在脸上生疼,却挡不住人们涌向老街的热情。
记得小时候,父亲带我来这里看灯。那时的灯笼还是纸糊的,烛光透过薄薄的纸面,映得人脸都泛着暖意。父亲会把我架在肩上,让我能看清每一盏花灯上的彩绘。有年画娃娃,有八仙过海,还有孙悟空大闹天宫。我最喜欢的是那盏会转的走马灯,上面的小人儿骑着马,一圈圈地转,仿佛永远也停不下来。父亲说,这叫“走马观花”,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
转过街角,一阵香甜的气息扑面而来。是元宵摊子支起来了。老板娘熟练地舀起一勺芝麻馅,裹进雪白的糯米粉里,在手心里轻轻揉搓。我站在摊前,看着一个个圆滚滚的元宵在沸水中起起落落,忽然想起父亲常说:“元宵要趁热吃,凉了就不好吃了。”老板娘见我驻足,笑着招呼:“小伙子,来一碗?还是老味道。”我点点头,接过热气腾腾的元宵,咬一口,芝麻馅流出来,甜得恰到好处。
老街的灯笼越挂越多,有传统的宫灯,也有新式的LED灯。年轻人在灯下拍照,老人们则驻足细看每一盏灯上的图案。一对老夫妇站在一盏莲花灯前,老太太指着灯上的彩绘,絮絮叨叨地说着什么,老爷子频频点头,眼里满是温柔。我不由得想起,父亲最后一次带我看灯时,也是这样的神情。他说:“等你长大了,也要带着孩子来看灯。”如今我长大了,却还没有孩子,但这份传承的心意,却始终未变。
夜色渐深,月亮升起来了,圆圆的,像极了碗里的元宵。街上的灯笼在风中轻轻摇晃,投下斑驳的光影。我捧着碗热腾腾的元宵,站在老街的石板路上,听着远处传来的鞭炮声,忽然觉得,这座城从未改变,它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将所有的温暖与美好,一代代传承下去。
回望这条老街,灯笼依旧,人声依旧,连空气中飘散的元宵香气都一如往昔。街角的元宵摊前,又排起了长队,老板娘忙碌的身影在蒸汽中若隐若现。当年那个骑在父亲肩头看灯的小男孩,已经长大成人。而这份属于榆林元宵节的温暖,却永远定格在记忆里,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陕煤运销集团榆中销售有限公司:李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