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阳能热发电行业蓝皮书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近日发布。《蓝皮书》由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国家太阳能光热联盟)、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太阳能热发电专业委员会、中关村新源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服务中心联合编制,经国家太阳能光热联盟专家委员会审核后发布。
《蓝皮书》指出,2024年,中国太阳能热发电行业取得显著进展,装机容量持续增长,技术应用日益广泛,产业链企业稳步增加;国家和地方政府发布一系列政策,推动光热发电技术和产业发展。
中国光热发电年累计装机容量
《蓝皮书》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建成光热发电累计装机容量838.2MW(兆瓦),在全球占比提升至10.6%。我国目前在建光热发电项目34个,总装机容量3300MW;规划光热发电项目37个,总装机容量约4800MW。
我国光热电站建设进度
据国家太阳能光热联盟统计,中国光热发电累计装机中,熔融盐塔式(以下简称塔式)约占57.38%%、导热油槽式(以下简称槽式)约占22.67%、熔融盐线性菲涅尔式(以下简称线菲式)约占19.92%%、超临界二氧化碳约占0.02%;全球光热发电累计装机中,塔式、槽式、线菲式分别约占21.63%、73.76%、4.61%。
中国和全球光热发电累计装机中的聚光形式
在产业链方面,《蓝皮书》显示,我国光热发电产业链单位约44万家。其中,国有企业约1.4万家、民营企业约42.1万家、外商投资企业约3000家、小微企业2.35万家;拥有太阳能热发电相关专利信息单位约1.68万家。
在技术进展方面,《蓝皮书》介绍光热发电相关科技项目情况。2024年,全球首座超临界二氧化碳光热发电机组成功研制并投入运行,标志着中国在第四代光热发电技术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在熔融盐储热技术、高效聚光吸热系统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建成国内首个大开口槽熔盐槽式集热器试验回路,全产业链各关键材料设备自主化亮点纷呈;电站运维技术持续提升,国家首批投运的8座光热示范电站总发电量再创新高,同比增长6.71%。技术进步为光热发电行业降本增效奠定基础。
《蓝皮书》主编、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王志峰说,目前,光热发电与光伏、风电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结合日益紧密,形成多能互补的能源供应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随着装机规模日益增大,光热发电独有的清洁、稳定特性将逐步显现。
中国科学院院士陶文铨也表示,光热发电是保障能源安全的有效技术。近年来,光热发电技术进步迅猛,成本下降较快,有望成为主力能源之一。
《蓝皮书》包括8个章节和1个附录,对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原理和现阶段功能定位,我国太阳能热发电市场发展情况、光热发电示范项目运行情况、产业发展情况、技术研发情况及技术经济性等进行梳理分析,并介绍了太阳能热发电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成果,提出了太阳能热发电产业发展目标及政策建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