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的冬天比想象中的更漫长。CPIA数据显示,今年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价格较2023年高点平均下降60%—80%。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更是在多个场合表示,此次行业波动造成的亏损规模远超以往三次行业波动。他还提到,年初以来,121家上市光伏企业中已有39家出现了净利润亏损。
尽管如此,产业链的价格战仍在继续,光伏产业的周期性特征愈演愈烈。与此同时,光伏行业逐步意识到行业已经到了不得不自救的阶段。
2024年12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组织33家光伏企业签署了一份自律公约,核心目标是通过自觉限产、限价等措施,将供需逐步拉回合理阶段,进而改善当前企业的盈利情况,进而保障光伏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限产旨在从供给端入手,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产能,减少库存积压,从而推动产品价格回升。而限价则是为了避免企业间的恶性价格竞争,保障企业能够获得合理利润,缓解资金压力,使企业有更多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生产升级等方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自律公约,行业实际上议论颇多,一方面有企业认为,一刀切的价格控制不符合行业的实际情况,是有“特权”的自律,同时仅靠口头协议而没有强制手段的自律,也很难实现其初衷。
但退一步来看,当整个行业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无论是自律协议的初衷,还是企业自身的选择,破局当前的行业形势的确需要更多企业主动抉择的勇气与担当。
2024年12月24日,大全能源通过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关于大全能源逐步启动高纯多晶硅部分产线阶段性减产检修工作的通告》。大全能源表示,为严格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规范企业自身行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促进光伏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公司将逐步启动对新疆及内蒙古生产基地高纯多晶硅产线的阶段性检修工作,对部分产线进行有序减产控产。
作为光伏制造端的上游,硅料是典型重资产环节,其技术门槛和资金壁垒远高于其他环节。因为一直被视为是光伏行业的“牛鼻子”,从前几轮行业洗牌经验看,只有硅料完成洗牌,行业出清才会真正结束。
想要打破当前供需矛盾的困境,势必需要企业在短期内做出调整。大全在此时选择主动检修减产,既是从企业经营层面考虑的主动为之,也是作为硅料头部企业的行业担当。
勇担当、做表率的同时,大全能源三季度报凭借144.9亿元的资金储备和10%的资产负债率,让行业看到了这家老牌企业穿越周期的底气和信心。
一直以来,大全能源都是多晶硅行业里的“稳健派”,从来不盲目举债。2021年至2023年赚取超300亿元时,先拿出一部分偿还有息负债,再拿出一部分做产能扩张,最后还剩下100多亿资金放银行以备不时之需。
这种看似保守的经营策略,在行业周期下行的时候,是最为有力的底气支撑。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9月末,121家光伏企业总负债规模合计达2万亿元,约同比增长了12.73%,整体资产负债率为61.64%。而大全能源的资产负债率仅为 10.68%,处于极低水平,且无有息负债。
低资产负债率意味着公司在面临市场波动、经济下行等不利情况时,具有较大的财务缓冲空间,能够有效避免因债务违约而带来的经营危机。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从事高纯多晶硅研发和制造的企业,大全能源依托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结合低成本能源优势以及地处硅产业基地集群优势,并通过一系列对工艺技术、设备管理的优化和技改,持续提升品质,快速提高N型硅料的产出比例,N型产能持续保持行业第一梯队,并获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
在目前市场需求波动较大且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产销衔接效率是衡量一家企业存活的关键。
2024 年第三季度,大全能源多晶硅产量4.4 万吨、销量4.2 万吨,产销率达 96.6%,环比增长 30.3 个百分点。其中N 型多晶硅料销量超3.3万吨,占比 79.4%。
技术优势也体现在成本控制上,财报显示,大全能源第三季度现金成本从上半年的40.16元/公斤下降到38.93 元/公斤,环比下降 3.1%。
不过成本控制始终要在产品质量的保证下,作为聚焦多晶硅专业化生产的大全能源自成立以来就是凭品质领先为生存之道。数据显示,其99%以上的产品能满足下游单晶硅片需求,99%以上的产品超过光伏特极品达到电子三级标准以上;90%以上的产品在电子一级标准以上。
资金、技术端的双轮驱动让大全能源拥有穿越光伏行业下行周期的底气和信心,而光伏行业在全球碳中和目标下仍具有高度确定性和发展前景。产业有周期,如同一年有四季,都知道冰天雪地之后就会春暖花开,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熬过冬天。有余粮、凭创新活下去才是硬道理,这就是企业的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