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2025年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研究报告在京发布

2025-01-13 09:29:54 中国能源网
2025年1月12日,由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碳中和系统工程北京实验室、碳中和系统与工程管理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教育部)、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能源与气候变化"基础科学中心、中国煤炭学会碳减排工程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25年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研究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对外发布《2025年中国能源经济指数研究及展望》等八份研究报告。该系列报告是由北京理工大学杰出教授魏一鸣领导的研究团队,根据上一年度国际和国内能源经济与气候政策形势的变化,选择特定主题开展针对性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自2011年以来,北京理工大学已连续15年发布报告,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碳中和系统工程北京实验室主任魏一鸣教授主持会议并介绍与会专家,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汪本聪参加会议并致辞。汪本聪副校长指出,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系列研究报告紧密围绕国家能源与碳减排战略需求,精准聚焦能源安全、能源市场、低碳发展等重大前沿问题开展的原创性研究,发布以来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和广泛好评。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廖华教授介绍了本次发布会的总体情况,回顾了2024年能源经济形势,并展望了2025年能源经济发展的关键。梁巧梅教授和余碧莹教授分别主持了随后的研究报告发布。
 
在能源经济宏观形势方面,唐葆君教授指出,2025年能源经济将成为宏观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稳压器",风电与光伏行业势头强劲,生物质与水力发电焕发潜力,推进清洁低碳和行业协调发展是能源经济攀升的双引擎。在能源市场方面,赵鲁涛教授指出,2025年国际原油市场需求增速不及供应,油价下行压力增大,大国博弈及地缘冲突持续扰动市场,油价短期内震荡加剧。预计Brent、WTI原油均价将在67-77美元/桶和62-72美元/桶范围。廖华教授指出,2011年来,能源转型关键原材料价格指数震荡运行,没有出现长期性上涨趋势或高位运行态势,震荡幅度小于能源价格指数。在能源技术方面,余碧莹教授指出,《欧盟新电池法》提出的碳阈值规则,恐将使我国遭受巨大经济损失和失业风险;如若欧盟扩大本土化生产规模,将面临较大资金和劳动力短缺风险,推高电池生产和使用成本,不利于两国发展。魏一鸣教授指出在"十五五"期间,亟需瞄准低能耗、低成本、高效率,统筹推进基础研究、技术开发、装备研制、集成示范和产业培育,全面提升我国碳捕集技术水平与核心竞争力。王永真副教授指出,数字经济驱动下数据中心行业的用电量将占2030年全社会用电量的4.85%,数据中心亦具备数万MW的灵活性潜力。未来,算力-电力-热力协同将成为双碳发展格局下信息与能源融合的重要场景。在气候治理方面,从荣刚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理解、深度学习、多模态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进展,为气候变化治理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未来应加强AI应用,推动跨学科融合以应对气候挑战。在碳市场方面,王科教授指出,经过三年的持续建设,中国全国碳市场取得了积极进展:各项制度体系已逐步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初步形成,减排效果开始显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网等30余家媒体代表参与了本次发布会的报道,共计3000余名社会各界人士线上线下参加了发布会。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中国"双法"研究会能源经济与管理研究分会、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经济专业委员会、《能源与气候变化》编辑部、《煤炭经济研究》编辑部是本次报告发布会的协办单位。
 
附:研究报告清单
 
行业绿色转型,高效协调共进-中国能源经济发展的双引擎
《2025年中国能源经济指数研究及展望》报告执笔人唐葆君教授认为,2024年我国宏观经济步入发展新常态,能源经济整体表现稳定,未来发展形势乐观,发挥着宏观经济调整期"稳压器"的作用。2024年,风电与光伏行业保持强劲势头,成为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和优化供需结构的关键力量;生物质能和水力发电行业潜力显现,2025年有望成为长期投资热点;新能源汽车行业在2024年行业高峰后,需防范行业过热风险。面对外部挑战升级与内部调整深化的双重背景,我国能源行业需进一步激发和增强发展活力。推进清洁低碳战略的同时,需关注能源行业供需平衡、高质量转型与企业运营的协调发展,催生能源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为我国经济的平稳调整期提供坚实支撑。
 
国际原油市场需求增速不及供应,2025年油价下行压力加大
《2025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报告执笔人赵鲁涛教授认为,2025年,全球经济延续复苏态势,但清洁能源加速发展,一定程度影响原油需求。非OPEC+产量持续增加,OPEC+减量稳价空间缩小,原油供给端扩张。美元指数继续走强,黄金价格保持高位运行,原油投资者信心不足,市场避险情绪升温,地缘政治局势紧张,油价走势不确定性加大。综上所述,2025年国际原油市场需求增速不及供应,油价下行压力增大,大国博弈及地缘冲突持续扰动市场,油价短期内震荡加剧。预计Brent、WTI原油均价将在67-77美元/桶和62-72美元/桶范围。 
 
能源转型关键原材料价格震荡运行,风险管控不容忽视
《能源转型关键原材料价格指数研究报告》报告执笔人廖华教授认为, 2011年来,我国能源转型关键原材料价格指数震荡运行,没有出现长期性上涨趋势或高位运行态势,震荡幅度小于能源价格指数;但随着原材料用量的增大,其价格风险对能源转型的冲击不容忽视。能源转型对关键原材料需求结构持续变化,铝和铜长期占据主要地位,镍、锂、钴等新兴矿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此同时,能源转型关键原材料的成本负担波动愈加明显。2020年以来尤为显著,电化学储能和新能源汽车的成本负担变化最为剧烈。在此背景下,如何平衡不同领域的需求,保障原材料供应链稳定,应对价格风险,已成为能源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政府、行业和企业需共同努力,制定差异化的产业策略,合理规划库存水平,促进技术创新和替代材料研发推广,建立多元供应体系,推动我国能源转型之路行稳致远。
 
着力推动锂电降碳,防范欧盟新规风险
《<欧盟新电池法>对我国锂电池产业的潜在影响评估和展望》报告执笔人余碧莹教授认为,我国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碳足迹与欧盟平均水平相比尚有一定差距,《欧盟新电池法》提出的碳阈值要求,恐将使我国和欧盟均面临经济损失和失业风险。若欧盟本土扩大锂电池生产加工能力以补足供应缺口,也将引致较大资金和劳动力短缺风险。因此,建议我国加快锂电池行业领跑制度设计,打造绿电直供电池产业生态集群,同时还需做好全产业链风险预案,会同欧盟和其电池进口国磋商,实现互惠共赢。但不宜过度解读,影响国内锂电企业正常生产和供应。 
 
重视碳捕集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全面提升我国CCUS技术竞争力
《碳捕集技术发展前沿与趋势预测》报告执笔人魏一鸣教授认为,碳捕集技术工艺复杂、碳源多样、技术密度高、资金需求大,是决定CCUS项目投资和部署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全球碳捕集技术发展迅速,代际演进特征明显,但整体上仍面临着成本与能耗高、技术锁定风险大、政策与资金支持不足等挑战。为此,在"十五五"期间,须加强碳捕集技术创新体系的总体布局,瞄准低能耗、低成本、高效率,统筹推进基础研究、技术研发、装备研制和集成示范部署。同时,重视全球专利布局、政策扶持与市场机制建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全面提升我国碳捕集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培育CCUS产业。 
 
细化数据中心综合能耗,促进算-电-热-碳的全要素协同
《数据中心综合能耗及其灵活性预测报告》报告执笔人王永真副教授认为,随着数据经济的繁荣发展,数字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的能耗和碳排问题将进一步凸显。预计到2030年,我国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将占到我国全社会用电量的4.8%。同时,数据中心内数万MW灵活性资源的激活,将为数据中心以及新型能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提供巨大的价值。未来,在数据中心本体节能之外,数据中心算力-电力-热力的协同将成为信息与能源在技术和产业交叉融合的重要场景。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单列数据中心行业的电力消费量,建议推进算力-电力-热力协同的相关标准规范及示范工程,建议落实算力-电力协同在规划、建设、调度、市场、模式等阶段的功能机制。 
 
AI转变气候治理研究范式、数据驱动与政策优化协同推动
《人工智能与气候变化治理研究进展与展望》报告执笔人从荣刚教授认为,气候变化治理涉及全球气候、能源、生态、社会经济等多个系统,且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反馈关系。生成式AI,特别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多模态学习、强化学习与自适应系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AI将以深刻的方式改变气候变化治理研究的范式。除了AI技术本身的创新以外,今后还要在跨学科合作与知识整合、AI与全球气候政策的紧密结合、提升气候变化治理的公共参与等方面做出努力。
 
中国全国碳市场激励与约束机制初步形成,减排效果开始显现
《全球和中国碳市场回顾与展望(2025)》报告执笔人王科教授认为,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已将碳市场作为实现气候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以欧盟碳市场为代表的总量控制交易体系已经被证明能够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未来总量控制交易体系将持续优化调整,增强其在实现"净零"排放目标中的作用。同时,以中国全国碳市场为代表的强度控制交易体系初步证明了其在不制约行业发展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发挥降低碳排放强度、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作用,这一模式更适用于碳排放尚未达峰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全国碳市场的建设运行也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重要经验。
 



责任编辑: 郎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