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城——米脂。这里不仅以“美人县”著称,更以其独特的美食文化吸引着四方来客。而在众多美食中,干炉无疑是米脂人心中的骄傲,它不仅是日常出行、走亲访友携带的食物和礼品,更是米脂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干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据说与李自成的起义军有着不解之缘。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种便于携带、久存不坏的干炉馍馍成为了士兵们的重要军粮。随着时间的流逝,干炉从军中走向民间,成为了米脂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食。
制作干炉的过程称为“打干炉”,这一工艺讲究而严格,需要经过十多道工序。首先,要将面粉与水按一定比例和温度和面,面团彻底醒好需8至10个小时,以确保面团筋道且有韧性。接着,将醒好的面团分成小块,包入一撮加了盐的干面粉,擀成小圆托,中间加盖食用色素红色印章,放在鏊子上烙几分钟,然后放进土炉子里烘烤十几分钟,直至酥脆香咸的干炉制作成功。
米脂干炉色泽金黄,状若小鼓,闻之麦香十足,食之酥脆爽口,麦香甘醇。它分为甜咸两种,差别仅在于一种加盐一种加糖。烤制干炉的面粉最好使用陕北山区种植的冬小麦面,这种面粉虽然做面条少点筋道,但蒸馒头、炸麻花、制面点等却酥脆爽口,麦香甘纯。
干炉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承载着米脂人的情感和记忆。在旧时,米脂作为商贾驼队往来的必经之地,干炉成为了商旅长途跋涉的最佳食品。赶脚人整袋整袋地购买,生意非常红火,引来许多人前来讨教手艺,使得干炉的制作手艺在陕北地区广为传播。
如今,每当我回到米脂老家,总会去南关桥头的干炉店,买上几个刚出炉的干炉,那熟悉的香味总能勾起我儿时的记忆。干炉,不仅仅是米脂的味道,更是家的味道,是岁月流转中不变的温暖和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