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国网湖州供电公司:“碳”路企业绿色转型

2024-12-19 08:58:24 能源评论•首席能源观   作者: 周天宇 杨晨  

11月15日,湖州市举行“工业碳效码”3.0 版发布暨产品碳足迹认证服务对接会,正式对外发布“工业碳效码”3.0版——碳足迹数智服务应用。这款应用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工业企业高质量绿色发展贡献湖州方案。

在位于浙江湖州西塞科学谷的国网新能源云碳中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一块电子屏幕展示着湖州各区县在工业、运输、建筑、能源、农业等领域的碳排放数据。自2021年起,湖州的企业数据开始汇聚于此,为包括“碳效码”在内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屏幕的运转离不开一系列数字技术,特别是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使得大量碳足迹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成为可能,让碳足迹核算变得高效而精准。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实现了产线能耗和排放数据的自动采集,极大提升了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而区块链技术的加持,则为数据流转提供了安全保障,确保了碳足迹数据的不可篡改性和透明度。

技术手段的赋能不仅提高了碳足迹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也降低了企业在碳足迹核算和认证过程中的成本,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指导。

近年,全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与日俱增。借助工业碳效码,湖州的企业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自身的碳排放情况,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减排策略,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能够灵活应对日益严格的国际环保标准。

用云计算技术搭起测碳平台

近些年,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的诞生地湖州,一场关于碳排放监测和管理的信息化革命正在悄然发生。创新中心,作为这场革命的前沿阵地,正通过云计算技术,为碳排放监测平台的建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碳计量不仅是监测碳排放的起点,更是整个碳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使得碳排放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和分析变得更加高效和精确。通过构建碳排放场景数据仓,湖州实现了对工业、运输、建筑、能源、农业等关键领域的精准碳排放计量监测。在技术的支撑下,该平台实现了对远程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分析和显示等,同时具备实时数据监视、趋势分析、预警和报告等功能,为辖区碳排放来源分析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决策支持。

传感器作为现场端设备的“眼睛”和“耳朵”,可以实时监测排放源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并将数据传输至数据采集器。这些数据随后传输至云端服务器,利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清洗、校正和存储,最终通过分析平台提供数据分析服务。分析结果以可视化图表等形式展示给用户,使得复杂的碳排放数据变得直观易懂。

自2021年以来,平台已经通过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了数据采集、传输和分析展示,收集了1100万条多能源数据,覆盖了3594家企业的电碳因子折碳,电厂实测装机容量达到了164.2万千瓦。这些基础数据支撑了湖州碳排放监测系统的多项应用,如工业碳效码、公共建筑碳效码以及湖州绿贷通平台。这些平台不仅聚焦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公共领域单体建筑的碳效计算与评价,而且为企业绿色金融支持提供了有力工具。

当前,湖州正抓紧推动“碳效+”改革,整合了绿色评级、绿色金融、绿色工厂(园区)评选、绿色权益交易等机制。拓展绿色碳效评价应用范围至建筑、交通、农业等领域,形成了生态数智账户。通过这一“生态身份证”,相关绿色政策能够更直接地为低碳行为提供激励,助力更大领域范围的低碳转型。

国网湖州供电公司碳效项目负责人王函韵认为,“碳效”实质上就是“碳生产力”。通过打通价值循环,为绿色生产、绿色生活提供数字化减碳综合解决方案,是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云计算和数字化技术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支撑了碳排放的监测和管理,更是推动了整个社会向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的重要力量。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湖州的碳排放监测平台将成为推动区域乃至全球碳减排的重要驱动力。

用物联网技术降低绿色成本

当前,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关键因素,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便是典型例子。自2023年10月1日起,CBAM过渡期要求出口到欧盟的特定产品必须根据其计算规则计算并报告内含的碳排放量。从2023年10月至2025年年底,相关行业的进口商需每季度提交包含货物数量和产品碳排放总量的报告。2026年起,CBAM将正式实施,进口商需根据产品碳排放量支付费用。届时,这项机制将显著提高高碳产品的进口成本。

制造业是湖州GDP的重要支柱产业。根据湖州市统计局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湖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进出口总额均实现了显著增长,尤其是工业和外贸领域的增长表现。随着绿色壁垒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并积极参与碳足迹的核算和认证。

创新中心的调研显示,当地企业对碳足迹核算认证的需求正日益增长。在其走访的158家企业中,有66家表示对碳足迹有需求,其中29家已开始行动,37家有需求但尚未采取行动。调研还发现,企业在碳足迹核算认证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数据收集困难、认证费用高昂、数据支撑体系和基础数据库建设滞后。

为了帮助企业应对这些挑战,创新中心利用信息化技术,特别是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为企业提供精细化的碳管理支持。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产线能耗和排放数据的自动采集,提高了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区块链技术的引入则确保了碳排放数据的安全、可信和不可篡改,实现了碳足迹的可追溯性,为碳交易市场提供了可信的数据支撑。

在对企业的实地调研中,创新中心的技术人员还发现,部分企业产品种类有限,但规格型号繁多,且由于市场需求,它们无需碳足迹认证,但仍要为不同规格、批次的产品出具符合标准规范要求的碳足迹报告。如果按照传统模式,由第三方机构出具这些报告,无疑会让企业承受较大的成本。

为解决这一问题,创新中心开发了一款离线产品碳足迹计算器。企业可以利用这款计算器,通过低代码核算组件快速搭建产品模型,绑定实采数据和配置原材料信息,本地完成碳足迹计算,并生成相应的报告。

这项创新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经济负担,还提高了碳足迹核算的效率和准确性,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绿色贸易壁垒,保持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实现气候公平需要更多数字化手段

11月9日开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把“气候融资”作为主要议题,并力图达成“扩大财政承诺,确保资金公平分配,以支持脆弱国家的气候适应工作”目标。

公平性是实现气候目标的重要一环,但在碳排放领域,不公平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造成不公平的原因是多样的,从国家和地区层面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仍存在碳排放和减排责任的不公平分配问题,不同地区由于资源禀赋、生产优势和经济水平的差异,也会导致减排能力和效果出现不均衡;从企业和市场层面看,外部环境对企业减排规划、排放核查要求提升,但认证领域较为混乱,企业无法有效辨别正确信息,可能遭受信用或财产损失。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规则和形成共识,还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在宏观层面,可以构建本地化的能源—碳排放预测模型,科学预测碳排放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走势,识别控排降碳路径;在中观层面,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如在线交易平台,提高碳市场的透明度和效率,确保碳排放权的公平交易;在具体交易环节,可以利用智能合约,为低碳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同时确保资金分配的公平性。

在湖州,创新中心正在搭建一个企业、组织碳中和与核证减排量交易转换平台,对社会群体的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并赋予其价值,建立起以核证减排量、福利和政策激励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鼓励公众持续践行低碳行为,让大众成为碳中和的参与者、受益者、监督者。

王函韵认为,数字化手段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市场机制、增强公众参与,有助于提升碳排放管理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进而推动社会绿色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这不仅有助于推动碳排放中的公平公正,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未来,借助更多的数字技术,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责任编辑: 李颖

标签:国网湖州供电公司,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