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我的奶奶是织女

2024-09-24 08:37:00 ruanwenchain
一身紫红色运动服,端坐在织布机上,腰系绷带,脚踩踏板,双手不停地忙活,梭子飞来飞去,伴随着机杼声声,一匹匹质感厚实的粗布在奶奶的手中诞生了。
 
我的奶奶今年七十多岁了,一米六八的个子,浓眉大眼,落落大方,是一位平凡朴实的关中妇女。她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见证了新中国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经历过“低标准”、吃过大食堂,参与过建设水库、修建铁路,从一名响当当的“铁姑娘”变成了现在的老太婆。
 
奶奶说她十六岁就学会了织布,那时候国家实行供给制,家里人口多费衣服,布票总是不够用,只能靠自留地生产的棉花纺线织布补贴家用。
 
奶奶十九岁嫁给爷爷,构建起我们现在的家。父亲出生那一年,爷爷患急疾需住院治疗,经济的困难、家庭的重担瞬间都压在了奶奶肩头。因当时县医院医疗水平有限,爷爷术后伤口感染,家里无法继续支撑住院的费用,只能回到村里在村医疗站继续治疗。当时家里十几口人,奶奶既要照顾老人小孩,又要照顾病人。她晚上纺线,白天抽空织布,靠着微薄的收入撑起了整个家。
 
后来随着国家的发展,附近乡镇有了纺纱厂,这样一来,奶奶的织布手艺得到了充分发挥。奶奶年富力强,一天能织两丈多布,比一般妇女打工挣的钱还多,她用勤劳的双手使家里的经济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奶奶在自己致富后,不忘身边的朋友:给同伴们帮忙接线子、结棉子,还手把手教同伴的女儿织布,大家都称她是织布的“老把式”。
 
奶奶没有上过一天学,不认识一个字,但是通过实践,她可以把各色花线拉成图案,按自己的方式计算好各种颜色的数量,把结棉子、走经线的账算得门儿清。她脑子里的花式花样也特别多,豆腐片、四方块、九点梅、十六点梅、二十五点梅、最多的三十六点梅,以及半扇坡、彩条布、凤凰单搧翅,还有单眉、双眉、三道眉和红边眉……只要你说出所需要床单的宽度或者筈眼数,她便能勾勒出你所需要的图案或花式。
 
进入二十一世纪,奶奶的织布技艺在我们当地已颇有声名,被村妇联、镇妇联,一级一级推荐到市妇联,市妇联专门到家里做专访。后来奶奶织的纯棉床单布又在“妇女创业作品展览会”上参展,参展视频和专访视频发布到网上后,奶奶的纯棉床单布订单接踵而来。有了订单,奶奶便和她的伙伴们、年轻的徒弟们忙碌了起来,不仅为大伙创造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又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织床单布工序很多,有些工序一个人做不来,如贯筈必须是两个人,孕棉布时还有个讲究:需要两个且三姓以上的人参加,这样用布的人就会幸福多寿。因此每当孕棉布时我家的人就很多,几个妇女凑到一起,说说笑笑好不热闹,结线子、孕棉子或者倒线子,家里经常有很多人围在一起干活,像一个小型纺织厂。奶奶是织布的行家“大把式”,像跑交、织布斜了、边松了……无论有什么问题、发生什么故障,她都能手到“病”除。
 
奶奶六十岁以后,家里情况有所好转,儿女们都已经成家立业,孙子孙女也先后毕业参加工作。按理说奶奶该歇下来享受生活了,但她还是闲不住,每天黎明即起,仍然操机不停。儿孙怕她劳累,经常劝她不要再干了,她总是笑着说,织布机就当是跑步机,让我锻炼锻炼吧。就这样,奶奶不畏严寒,不避盛夏,一年四季,始终不离她的织布机。
 
家里老旧的织布机已经陪伴奶奶度过了五十多个春秋,它见证了奶奶织女的一生,也见证了奶奶为家庭操劳的一生。(陕煤运销集团韩城分公司 薛萃萃)



责任编辑: 江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