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市场,“一锂独大”的格局终将被打破。
诸多业内专家一致认为,锂电池的储能时长舒适区在1-4小时之间,难以满足越来越迫切的长时储能需求,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熔盐储能等多种长时储能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当下,各种长时储能技术百花齐放,竞速发展,长时储能技术大家族的内部竞争亦开始逐渐显现。展望未来,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熔盐储能这三大主流长时储能技术,谁又将最终坐上长时储能技术的“头把交椅”?
1 装机规模及潜力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4444万千瓦/9906万千瓦时,已投运锂电池储能占比97.0%,压缩空气储能占比1.1%,铅炭(酸)电池储能占比0.8%,液流电池储能占比0.4%,其他技术路线占比0.7%。
另有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已投运锂电池储能占比97.4%,铅炭电池储能占比0.5%,压缩空气储能占比0.5%,液流电池储能占比0.4%,其他新型储能技术占比1.2%。
对比可见,近半年来,压缩空气储能的装机增长显著,半年时间占比提高了0.6%,液流电池储能的装机也有一定的增长,但占比未有提升。
国投证券在一份报告中预计,2030年我国压缩空气储能累计装机量将达到42.72GW,如其预测准确,约为当前已建成装机量0.48GW的87倍,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压缩空气储能的年新增装机将呈倍增之势。
钒电池专家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华民近日也有预测,2030-2035年,钒液流电池储能装机容量(Wh)有可能超过锂离子电池。这一预测同样振奋人心,要知道,目前全系液流电池装机占比仅0.4%,而锂电池占比高达97%。
以上种种乐观预测的基础依据是,压缩空气储能和液流电池的装机增速正在显著加快。
据ESPLAZA长时储能网统计,2024年上半年,就有21个液流电池储能项目(不含集采)招标启动,涉及全钒液流电池、锌铁液流电池、水系有机液流电池、全铁液流电池等多种技术路线,储能规模共计1.5895GW/5.353GWh。
压缩空气储能方面,截至2024年上半年,新增在建装机2.4GW,建成装机0.6GW/3.3GWh,累计在建装机已高达7.4GW。
熔盐储能主要与光热发电项目捆绑开发,截至2023年12月,我国除去已完成建设的熔盐光热发电项目500MW之外,在建和拟建熔盐光热发电项目约43个,总装机容量4.8GW,均配置8-16h的熔盐储能系统。除此之外,熔盐储能在非光热领域的项目数量和装机容量亦在快速增长。有研究机构预测,到2030年,国内熔盐储能装机容量预计将超过16GW。
2 经济性对比
经济性方面,这三种主流长时储能技术的大概对比情况如下表所示(以下数据仅供参考,各种储能技术因其技术细分不同,技术方案等不同,数据会存在一定差异):
从建设周期来看,液流电池储能项目用时最少,选址非常灵活,规模可大可小;从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来看,三者的差距并不明显,但由于计算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的影响因子众多,如循环次数的取值不同,都会对数据造成较大影响,故以上数据仅供参考;从初始投资来看,三者的初投资相较锂电池都较高,这也是当前阻碍其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3 应用场景对比
从应用场景来看,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熔盐储能的适用场景各有侧重。
压缩空气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可广泛应用。目前其主要应用于电网侧,可提供调频调峰、无功调节、旋转备用、应急电源和黑启动等功能。压缩空气储能属于能量型储能,其功能和特点与抽水蓄能总体相同,可作为抽水蓄能电站的补充,在不宜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的区域建设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提供电力辅助服务,接受电力系统的统一调度,有效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凭借建设周期短、配置灵活、系统简单、占地面积小等优势,液流电池储能则可广泛应用于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对应各个场景,都已有实际的项目案例。
搭配熔盐储能系统的光热发电项目可与风光实现一体化开发,这是熔盐储能目前最大的应用市场。除此之外,熔盐储能还可应用于工业蒸汽、余热回收、火电灵活性改造等市场。
在长时储能技术的选择上,一个业内相对统一的认知是:在电网级大规模储能方向,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优先开发抽水蓄能,不具备条件时可开发压缩空气储能,压缩空气储能仍不具备开发条件时可选择液流电池储能。在用户侧则优选液流电池储能。在电源侧则可因地制宜视情况选择相关技术。
国网新疆经研院副总工程师宋新甫曾在他的一次报告中,对长时储能技术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未来长时储能将呈现多元梯级协同发展的态势,并将其分为3个梯队。近期,第一梯队中包含液流电池、抽水蓄能,第二梯队为压缩空气储能、光热储能(熔盐储能),第三梯队为氢储能;中期阶段,光热储能(熔盐储能)进入第一梯队,其中液流电池将进入商业化发展成熟阶段;远期阶段,光热和液流电池同处第一梯队,压缩空气储能和氢储能位于第二梯队,抽水蓄能进入第三梯队。
由此来看,谁将最终坐上长时储能技术的“头把交椅”?这一问题目前还难有答案。这三大技术目前的市场拓展均在提速,市场潜力均不可估量,展望未来十年,无论哪种技术将登顶装机量第一,这三大技术在各个具体应用场景下的竞争与互补,都将帮助构建起一个100%的可再生能源绿色供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