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长安三万里》

2024-08-12 08:30:00 中国能源网   作者: 王熠臻  

《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上映已近三月,闲来无事的观影让书本中晦涩难懂的诗句犹如在这一刻真正形成了教育的闭环。电影以高适的视角,完整其与李白青年中年老年的人生脉络,穿插整个盛唐诗人群像。

高适与李白于洞庭湖畔年少相识,一起云游四方。高适出身于渤海高氏,行次三十五。祖上军绩卓著,父辈文武双全却只能困顿,因此对他寄予极高的期望。年少的他天资平庸,粗笨木讷,却始终心存一份光耀祖辈的志气。高适青年,逢开元盛世,便要直趋长安、叩天子门。途中遇到李白,与他不同,年少的李白更狂放不羁、纵情恣意。他写,“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游山玩水、寻仙问道。高适却心怀抱负,他想成不世功业,复高家功名。他们的年少时期,都是一腔热血。

天下捷径从不为寒门而开。李白为商人之子,不能科考,唯有靠“行卷”举荐。可古时商人地位极低,李白屡番被辱。他才华如暗室明珠,璀璨可见,李白也是最天真幼稚的一个人。黄鹤楼一别后,李白发誓要写出压倒黄鹤楼的名诗。高适读书笨拙,免去科举的路,一心想上阵杀敌,建功立业。可彼时的高氏在长安官宦的心中已然落败,世态炎凉一筹莫展。上阵杀敌的高家枪法只能无奈博一个宴会的小小掌声,以王室的青眼换取出头的机会。他得不到玉真公主的青眼,可远在扬州的李白已然名扬长安。上至王室,下至歌女,无人不知晓。高适决定效仿李白,回去成名积淀再卷土重来,此前去赴李白一年之约。李白挥金如土,千金买笑。此次扬州之行,令高适愤然。高家枪与裴家剑一试高下,高适输了,输给一位女子。在那样的时代,权势斗争使众多才思斐然的豪士不得志,女子的才华更为困顿悲哀,这使高适对迫切抒发的一腔志气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与思考。高适也开始写诗了,“悲风千里来”,他心中的锦绣终是等到了开口的那一天。再次相见,李白的人生已然遇到及为重大的变故。他的父亲壮年而逝,他失去了人生中第一爱他之人,兄弟谋产,一无所有病中伤感之际写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高适决定从军,此后一别又是数年。也许出生入死、博得功名才是他的归宿。李白年少时,教他的相扑之术助他博得一只马队。驻扎边塞守关的一年中,他再也不写诗了。唐军将领昏庸腐败,战士不断死去,战事不断失败。九死一生回到军营时,等待他的竟然是“美人帐下犹歌舞”。高三十五他逃离了蓟州军,这不是他的归宿。愤愤不平之际,写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流芳千古的好诗。在这,他又遇李白。此后一别又是十年。醉生梦死喝酒时,李白写“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好一个“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高适对李白说,“你是谪仙人要回天上,我是这世间人在此盘桓”。高适决定去从军了,这是他人生的又一转折。“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这是二十年前李白照着高适的模样写的。他羡慕,羡慕高适在他选择入赘时“否”后离去,羡慕高适马鞍上飒爽的好男儿模样。

李林甫死后,安史之乱,来了。世间的谪仙也终有老去的一天,如同这世间的人。李白老了,人生暮年,急中出错。他被流放,可他还是李白。被赦后,写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样恣意的诗。朝廷陷落,百姓流离,长安城火光四起。无人可用之际,高适成为三品节度使,才真正开始了他晚年的大业。他在行军打仗中有谋略,大志,可堪雄才。高适成为唐代诗人中功勋最为卓著之人。

世人皆爱李白,衣袖轻拂便风华绝代,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高适他平庸粗笨,却被李白一语成谶:阵阵铁杵磨成针。他压的住青云之志,清修于梁园,其被世事压制半生却不曾任命运裹挟,终大器晚成。合上电影犹如合上一本唐朝历史画卷,我感动于国漫讲故事视角、画风与叙事手段的进步,期待未来有更多元的传统文化、美学角度亟待挖掘,“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愿长安常安。(王熠臻)




责任编辑: 李颖

标签:《长安三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