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电力
  • 核电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延误到2039年!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延误到2039年!

2024-07-18 13:39:39 国际能源网编辑
外媒近日报道,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延误。原本计划在2016年后启动并产生等离子体的这一宏伟项目,如今已不得不推迟至2033年,而原本定于2035年实现的全功率运行时间更是被推后至2039年。这一系列的延误不仅牵动着全球科研人员的心,更引发了公众对核聚变能源技术未来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ITER项目,作为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大型合作项目,其背后承载的是人类对清洁能源的无限憧憬。该项目于2006年由多国共同签署的国际条约决定在法国南部的卡达拉舍(Cadarache)建设,旨在模拟恒星、特别是太阳的能量生成过程。通过创造高温等离子体环境,ITER将促使氢等轻原子进行核聚变反应,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不仅清洁无污染,而且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被视为未来能源的希望。
 
ITER项目是中国、欧盟、俄罗斯、印度、日本、韩国和美国之间的合作项目,项目的延误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几十年来,它一直受到一系列阻碍、成本超支和管理问题的多种因素的困扰。2014年,该项目即将离任的总干事Osamu Motojima曾指出,如果ITER的启动日期推迟到2025年,更不用说2034年了,它将无法生存。
 
除了技术和外部环境的挑战外,ITER项目还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据报道,项目的总成本已从2016年的200亿欧元增加至约240亿欧元,而且这一数字还有可能继续上升。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合作条约可能会被延长至2042年甚至更久。这意味着各国需要继续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来支持项目的推进。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但ITER项目的最终目标依然坚定而明确。那就是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建议,通过各国合作推动核聚变前工业项目的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将对全球能源科技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旦核聚变反应能够在实验室中成功实现并商业化应用,人类将能够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全球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问题还能够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繁荣。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国际热核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