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应对气候变化需全球携手同行

2024-07-16 09:00:47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作者: 贾平凡 刘雨彦  

希腊刚刚经历了一九六〇年以来最为炎热的六月,干燥和强风天气加剧火灾风险。图为在希腊帕特拉斯附近拍摄的野火。

新华社/法新

欧盟气候监测机构近日发布公报称,截至今年6月,全球平均气温已连续12个月比工业化前(1850年—1900年)高出1.5摄氏度。公报数据显示,今年6月,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为16.66摄氏度,为有记录以来的最热6月。

今年以来,高温、强降雨、洪水、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多地频发。世界气象组织近日表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已成为新常态,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是主要原因。

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美联社日前报道,席卷墨西哥等国后,“贝丽尔”飓风袭击美国德克萨斯州,带来暴雨、强风,导致150万户家庭和企业断电。美国国家飓风中心表示,随着“贝丽尔”飓风向内陆推进,破坏性强风和山洪暴发仍将继续。

近来,英国、美国、韩国、印度等处于北半球的国家正经历极端高温天气。世界气象组织气候专家阿尔瓦罗·席尔瓦近日表示,近几十年来,热浪和强降水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今年以来,亚洲、非洲、欧洲和北美洲的热浪已造成严重损失,对人类健康和福祉构成重大威胁。

在南半球,极端天气也给多个国家和地区造成困扰。连日来,玻利维亚、乌拉圭、阿根廷、智利和巴西等多个拉美地区国家遭遇霜冻、寒潮等极端天气,严重影响当地民众生活和生态环境。此外,世界最大湿地——潘塔纳尔湿地今年以来遭遇连续火灾。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环境卫星应用实验室的数据显示,大火已经摧毁潘塔纳尔地区超过75万公顷的土地。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历史重现率不高于10%或突破历史极值,且导致显著灾害后果的天气/气候现象,其特点是爆发频度低、事件强度高、社会影响大。”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兼全球气候治理研究院院长李强提到,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呈现出“冷暖干湿交替”的典型特征,即极寒、极高温、干旱、暴雨在全球范围内交替频繁出现。

有自然与社会双重原因

“全球极端天气频发有自然与社会双重原因。”李强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诺现象交替出现,二者都是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温异常变化的表现,会导致全球水资源分配不均,进而引发气候异常。同时,人类生产生活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全球变暖不断加剧,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气候状况》,2023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且近十年也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根据全球多个机构温度监测的数据,从2023年7月到2024年6月的12个月的全球平均气温已经上涨1.6摄氏度以上。

“近年来,全球气变问题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是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再创历史新高;二是全球变暖持续加剧;三是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四是极端天气频度和强度不断增加。”李强说。

应汇聚合力共同推进治理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威胁之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李强说,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和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

然而,应对气候变化依然面临很多挑战。

李强分析,一是当今世界,地缘冲突、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等一系列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因素错综交织,一些发达国家参与气变治理的意愿降低,给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注入了诸多不确定性;二是全球气变治理“碎片化”趋势加强,各国因地理位置、自然禀赋和经济发展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气候敏感性,因气候利益诉求差异而不断形成更多的利益集团,导致全球在制定和落实应对气变的政策时变得更加困难;三是发达国家承诺的气候援助迟迟不能落实到位,极大地挫伤了发展中国家参与应对气变的积极性;四是某些国家将气候问题当作政治博弈的筹码,将气候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阻碍了全球共同应对气变的进程。

“全球应对气变注定要在挑战和机遇并存中坚毅前行。”李强说,“未来,在应对气变的议题上,全球还是要努力凝聚最大共识,汇聚最大合力,共同推进气候治理进程。”




责任编辑: 李颖

标签:气候变化,极端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