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世界气象日:温室气体与“双碳”行动

2024-03-25 08:15:52 新华社   作者: 黄垚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气象日以“气候行动最前线”为主题。提到气候变化,大家很容易联想到温室气体这一主要“元凶”。温室气体到底如何影响气候?我们又该怎样应对?

事实上,温室气体并非从来都是“负面形象”。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有一种特殊作用,既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阻挡地球以长波辐射形式向外散发的能量,从而造成近地层增温,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

大气中少量温室气体的存在和恰到好处的温室效应,让地球表面被加热,才能形成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同时,温暖的气候条件也会促进农作物生长和生物多样性,为人类衣食住行提供保障。

但科学研究发现,如果温室气体增加,地球温度因温室效应不断上升,造成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则会导致平均温度上升、海平面升高、极端天气频发、农作物减产、生态系统失衡等,威胁人类生产生活。其中,二氧化碳因排放量大、增温效应强、生命周期长,成为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温室气体。

世界气象组织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这三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浓度,在2022年创纪录的水平上继续上升,其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水平比工业化前高50%。研究表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加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是引起全球升温的主要原因。

毫无疑问,减排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必修课。

2020年,我国宣布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陆续发布“双碳”目标下的“1+N”政策,持续在推动能源革命、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等方面发力。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表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主要是改变能源结构、提高发电和其他能源转换部门的效率、减少森林植被破坏、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排放甲烷等;而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的途径主要有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

截至2023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占比超50%,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建立起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同时,我国持续推进科学绿化,2023年全国完成造林399.8万公顷、种草改良437.9万公顷,国土绿化面积超800万公顷。碳封存地质调查及相关技术试验也取得系列新进展,一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已投运。

“碳达峰和碳中和两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巢清尘说,有人认为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攀高峰”是错误的,不能在“达峰”前大上高碳项目,达到碳排放的“新高峰”后再考虑下降。“我国的碳达峰目标是通过碳强度逐步降低来实现,需要尽早降低高峰为碳中和腾出机会。”




责任编辑: 李颖

标签:世界气象日,温室气体,“双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