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0月,全国光伏发电新增1.42亿千瓦,截至10月底,光伏发电总装机达到5.36亿千瓦。在光伏等新能源的推动下,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占全国新增装机占比达到76.4%。
总体来看,光伏行业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此同时,近期关于“产能过剩”的说法也在行业中甚嚣尘上。如果从过往的经验和日趋增长的市场需求来看,产能是否“过剩”,仍然有待商榷。
一方面,“产能利用率”是判断产能是否“过剩”时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历年来,光伏行业产能利用率普遍处于50%~60%水平,产能超过需求一倍属于正常现象。预计到今年底,光伏设备各环节产能将达到1000吉瓦,而全球市场需求则会达到400吉瓦,仍然在正常范围内。
另一方面,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光伏市场的增长空间将十分可观。据IRENA预测,到2050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将超过180亿千瓦,而且未来光伏市场的增速也可能会远超预期。
比起“产能过剩”,光伏领域更需关注的是一些国内外市场存在的隐忧。比如,随着诸多新兴技术的出现,而检测技术的适应性滞后,导致光伏产品出现“功率虚标”的问题,或将给行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此外,从国际市场来看,一些新型贸易壁垒的出现,给“光伏出海”带来了新的风险。业内认为,当前的贸易壁垒出现了新的变化,对比过去的“双反”、关税,现在一些国家所谓“强迫劳动”、知识产权诉讼、碳足迹等压制中国光伏产品的方式更加复杂。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构建其本土的供应链,在政策引导下,本土光伏产能的扩张持续推进,一旦国外建立了自己的供应链,就会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更多的“打压”,需要格外加以应对。
当前,中国光伏行业已在全球遥遥领先,成为一张名副其实的“中国名片”。从保持中国光伏产业的优势来看,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仍然至关重要。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则需要通过政策的引导,解决光伏发展存在的问题,为行业纾困。例如,针对中标价格问题,可参考通信行业的成熟经验,在招标中设置“最低限价”相关要求,对低于成本价的投标予以废标认定,建立“合理靶心价”的制度,即去掉最高价、最低价,取中间的“靶心价”。
此外,光伏产品的质量与创新,仍然是行业永恒的主题。近年来,光伏产业一直以“几何级”速度发展,在大规模发展的情况下,要持续鼓励创新,树立正确导向,推动行业持续提升电池转换效率,让光伏行业竞争回归技术发展的主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