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法定供暖时间的到来,全国逐渐进入今冬明春天然气保供阶段,但就当前而言,全国天然气供需形势依然严峻。
早在今年10月16日,国家能源局就组织召开了2023年-2024年采暖季天然气保供专题会议,明确要求,切实做好采暖季保暖保供工作,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11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今冬明春保暖保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也强调,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用能,完善应对极寒天气和突发事件影响工作方案。
相关部门提早布置保供工作,与近两年来北方地区再现“气荒”问题有关。
在“煤改气”早已进入平稳期后,气荒问题频繁显露,尤其是河北省等北方地区。那么,今年各地相关企业如何打好预备之战?
2017年,河北省就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大力支持农村地区“煤改气”。彼时,燃气企业积极落实,调动资金、人员、施工等优势资源,确保工程建设按期完成,大规模的“煤改气”工程陆续通气点火。
但当时,由于天然气需求的增加、中亚进口气大幅减少以及气价联动机制未落实等问题,河北省各地的燃气企业普遍承受了巨大保供压力。数据显示,河北省天然气供需缺口超过10%,全省进入Ⅱ级预警状态(橙色)。
此后,河北省冬季气荒问题时有发生,尤其以2022年最为严重。自2022年11月15日供暖季开始,保定、邯郸、邢台等河北多地民众反映限供或者停供天然气的问题,农村尤其突出。本次气荒一直持续到次年1月才有所缓解。
一方面,燃气公司认为销售价格太低。据悉,当时河北有的地方政府和燃气公司商定的终端售价是2.4元/立方米。燃气公司认为该价格太低,与供应端倒挂;另一方面,城燃公司认为上游石化公司卖给他们的天然气价格过高,且政府也没有提供补贴,所以造成了多卖多亏的现象,因此也没有足量供气的积极性。
据了解,石化公司销售给燃气公司天然气的价格与国际天然气市场挂钩。而目前,天然气价格依然在不断上涨。今年11月2日,中国LNG市场均价5692元/吨,较9月初上涨1646元/吨,涨幅约40.68%。这意味着,今年燃气公司依然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限供或者停供现象或许还将出现。
首先,可以考虑政府直接出钱补贴的方式。河北省已经在这方面进行探索。
早在今年早在9月,河北省各级政府就与城燃公司开始谈判,要求企业不能断供,而城燃公司的意见则是政府要补贴“高价气”导致的亏损。对此,10月7日,河北省省长王正谱专门召开了采暖季保暖保供工作会议,并要求扎实做好今冬供暖季保供准备工作。
会后,各地政府承诺,对城燃公司“高价进低价出”的天然气给予百分之百的补贴,保证城燃公司不亏损。
统计显示,目前,河北省已有超过70个县(市、区)政府与100多家当地燃气企业签订了气代煤居民用气保供协议,覆盖气代煤用户近800万户(河北全省气代煤用户约为1077万户),涉及人口近3000万。
一个多月以前,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就《天然气利用政策(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到,完善价格机制,落实好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指导各地建立健全能涨能降、灵活反映供需变化的终端销售价格形成机制,更好保障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进一步推进天然气市场化改革进程。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多地开始上调天然气价格,开启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以湖南省为例,其提出,当气源平均采购价格上下波动幅度达到基准门站价格5%及以上,适时启动气价联动机制;当市场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可暂时中止联动。
具体到今年,为满足供暖保供,上游企业已经提前有所准备。
11月4日,北京发布了寒潮蓝色预警。为应对寒潮天气,11月5日晚,北京宣布将于6日零时点火试运行,启动供暖,这比法定时间提前了8天。
尽管政策明确,北京提前供热期间,居民集中供热单位不向居民用户收取额外采暖费,暂未曝出居民供暖问题,但业内人士仍对提前用掉储气量、易导致后期天然气供应紧张、影响天然气价格稳定性的问题表示一定程度的担忧。
这意味着,除了天然气价格保障稳定之外,天然气气源保供同样迎来大考。对此,目前,中石化、中石油上游单位也已经提前打响了“保供战”。
近期,中石化已持续开展金坛、卫11、文23等9座储气库的注气工作。目前,中石化天然气分公司已形成储气库有效工作气量超25亿立方米,可满足1.6亿户家庭1个月用气需求。
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在成都、重庆、川中、川南、川西北和川东北等6个片区分别组织召开客户座谈会,与多方共商冬季保供工作。其预计今冬明春生产天然气185亿立方米,同比增加9亿立方米,保供期间计划日均生产天然气1.2亿立方米。
中石油长庆油田陕224、苏东39-61、榆37、雷龙湾四座储气库已累计注气12.8亿立方米,将于11月中旬完成注采转换,冬季日调峰能力将达到1000万立方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