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宣与合作者分析发现,极端气候事件可能为非本土物种带来胜过本土物种的优势。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自然-生态与演化》。
受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水、干旱、风暴、热浪、寒潮等的发生频率和严重性都有所增加。动植物要在极端天气事件中存活是个难题。此外,入侵动植物给世界各地的本土野生动植物和生态系统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刘宣等人对443项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评估了陆地、海洋和淡水栖息地里1852种本土动物、187种非本土动物在极端天气事件下的反应。他们发现,整体上,与非本土动物种群相比,本土动物种群对极端天气的反应更多是负面的,但这些反应根据天气事件类型和栖息地类型有所差异。
而从非本土海洋动物和本土海洋动物来看,总体上它们对极端天气事件都较不敏感,不过本土软体动物、珊瑚和海葵会受到热浪的负面影响。非本土陆地和淡水动物仅分别受到热浪和风暴影响,而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本土动物对热浪、寒潮和干旱都有负面反应,淡水栖息地里的本土动物则容易受到寒潮以外大多数极端事件的影响。
研究人员还分析了极端天气事件的热点地区,发现北美、拉丁美洲、东亚和东南亚、澳大利亚西南和新西兰以及北大西洋等地的本土物种尤其容易受极端天气事件影响。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59-023-02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