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露天煤矿357处,产能11.62亿吨,千万吨级露天煤矿超过30处
2022年,我国露天煤矿产量首次突破10亿吨,产量占比较2000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
从地区分布看,内蒙古和新疆两地的露天煤矿数量和产能占比分别达到全国的75%和85%左右
“双碳”目标背景下,露天煤矿如何走好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日前,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主办的全国露天煤矿绿色低碳发展现场会上,400多位与会代表聚焦我国露天煤矿绿色低碳发展,展开了一场干货满满的“头脑风暴”。
“露天煤矿是我国煤炭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露天煤矿开采是一门科学,需要求真、求善、求美的科学精神,需要系统的科学思维,更需要科学的创新实践。”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梁嘉琨在现场会上表示。
现状
已建成安全高效露天煤矿101处,采煤机械化程度、资源回收率、原煤工效、综合单产等主要生产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逐渐向综合开采工艺方向发展,关键装备及核心部件基本实现国产化
“当前,露天煤炭产能和产量比重均已占到全国的20%以上。相对井工开采,露天开采具有的资源回收率高、建设周期短、能力大、投资少、生产集中度高、土地复垦与环境重建容易等优势日趋凸显。”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孙守仁在作主旨报告时表示。
记者从现场会上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安全高效露天煤矿101处,采煤机械化程度、资源回收率、原煤工效、综合单产等主要生产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除了持续增强的供应能力,露天煤矿生态治理成果丰硕。孙守仁表示,当前,我国露天煤矿已逐步由土地复垦、植被恢复等单一模式转向生态重构、生产建设、农业养殖、文旅产业、生物保护等多元化生态模式,建立了独特的黄土高原区、高寒高原区、荒漠戈壁区、草原区等不同类型的露天煤矿生态治理模式。
国能准能集团位于黄河几字湾。面对重度缺水、植被稀疏、生态脆弱的地理环境,准能集团坚持做活“生态文章”。“我们累计投入资金27.85亿元,完成复垦绿化及生态环境整治土地9.8万亩,植被覆盖率由原始地表的25%提高到了80%以上,水土流失控制率升至80%以上。”准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杜善周表示,如今的准能矿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区域气候显著改善,群落正向演替,生物多样性逐年递增。
中煤平朔集团应用“剥—运—排—复”一体化工艺,复垦后的土地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的高标准景观农田。“我们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展生态修复治理前沿技术攻关,构建了黄土高原植被与适生植物‘草、灌、乔’结合的立体植被生态恢复模式。”中煤平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建说,矿区排土场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远高于原地貌不足10%的植被覆盖率。
地处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伊敏露天矿区,在腐殖土回收、地下水恢复、放坡覆土、恢复植被物种等方面下功夫,实现了“开矿不见矿、矿在美中藏”。
地处高原高寒高海拔地区的青海木里矿区,通过构建水系连通和引水代填的治理模式,成功修复了多年开采形成的“伤疤”。新疆准东、吐哈等荒漠戈壁露天矿区成功种植了红柳、榆树、沙枣等植被,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绿色矿山。
在加强生态治理的同时,露天煤矿的绿色智能开采也在加速推进。目前,以倾斜巨厚煤层强化内排开拓开采、相邻露天煤矿边帮压煤协调开采、边帮煤安全高效绿色回收、绿色地质综合勘查等为代表的技术得到创新应用,以5G+多网络融合、大数据采集与分析、智能综合管控平台、边坡监测、三维地质模型构建、无人驾驶、智能穿爆等为代表的智能化应用场景不断丰富。
同时,一批露天煤矿跳出“挖煤、卖煤”的传统路子,将“乌金”锤炼成“绿金”。在准能集团,煤炭富铝富镓等共伴生资源优势明显,煤炭经纳米化处理后变成新型特种燃料,不仅可以降低火力发电煤耗,还能拓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空间。疆纳矿业利用煤炭富油的特点,开展低阶煤热解提质,形成了“煤—碳—油—气—电—热—化”的循环产业链。
目前,露天煤矿开采工艺正由单斗—卡车间断工艺向半连续、连续工艺转变,且逐渐向综合开采工艺方向发展。斗容75立方米的单斗挖掘机、载重400吨级的自卸卡车、钻孔直径可达270毫米的智能电动牙轮钻机等关键装备及核心部件基本实现国产化。
隐忧
存在重开采、轻治理,重治表、轻治本现象;面临露天资源总量不足、发展不均衡难题;对绿色智能开采、绿色低碳转型等问题研究不够,人才严重短缺
“我国露天煤矿在发挥煤炭先进产能‘顶梁柱’作用、增储上产、推动产业现代化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多数矿山修复治理存在重开采、轻治理,重治表、轻治本的现象,缺乏对内在地质环境恢复的深度研究。”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党委副书记、局长马刚表示。
目前,一些露天煤矿对“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理解还不深,“重井工、轻露天”的思想依然存在,集约化、低碳化、绿色化发展理念还不牢固,绿色低碳转型水平不高,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和技术体系尚未根本建立。
我国露天煤矿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云南、山西等地。上述四省(自治区)露天煤矿产能占全国的97%以上。许多露天煤矿位于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但部分矿区的生态环保规划制定、制度落实和责任压实还不到位,生态治理投入还不足。
业内人士表示,露天煤矿资源总量不足,可采总量占总储量的比重仅为15%左右。随着开采强度的增加,一大批露天煤矿采深将进一步增加,但有的露天煤矿对深部开采、露井联采、绿色智能开采、绿色低碳转型、安全风险和灾害预警等重大问题研究还不够,人才严重短缺,发展后劲不足。
我国露天煤矿发展还不均衡。从生产布局看,年产120万吨以下中小型露天煤矿的数量占比仍达到了50%。从设计理念看,有些露天煤矿配套工程的设计规范相对滞后,开采后期及闭坑后的相关标准规范有待完善。从开采工艺看,三分之二的露天煤矿仍采用单斗—卡车的传统间断工艺,普适性的安全高效综合新工艺有待突破。
国家矿山安监局内蒙古局副局长韩俊庆在会上表示,内蒙古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煤矿之乡,现有露天煤矿中,既有千万吨级特大露天煤矿,又有井田面积小、年产能低于百万吨的露天煤矿。同时,边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相对落后,无人驾驶卡车技术还不能实现规模化批量化应用等因素仍然制约着露天煤矿安全高效智能发展。
另外,我国露天煤矿还存在清洁高效利用还不够、智能化建设有待加强、征地用地难、安全生产基础不牢固等难题。
未来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建立新时代露天煤矿全周期、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相互兼容的绿色低碳发展体系
业内人士表示,露天开采是世界其他主要产煤国家的主要开采方式。从目前来看,建设规模大型化、工艺多样化、设备现代化、生产智能化、利用清洁化、管理信息化、生态绿色化、人员专业化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矿区,是大势所趋。
“我们要从能源革命和工业革命的高度,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建立新时代露天煤矿全周期、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相互兼容的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孙守仁说。
他表示,要充分利用露天煤矿土地优势,从规划设计、开发利用、闭坑转型等全生命周期系统谋划,重点抓好生态脆弱区域和黄河领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治理。要对露天煤矿的安全高效问题进行全过程系统研究,做好安全风险防范。要深度发挥资源、土地、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势,聚焦绿色开采技术体系、生态治理技术体系、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体系、数字矿山智慧矿山技术体系,打造低碳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内蒙古能源局总工程师陈志军认为,绿色低碳转型是推动内蒙古露天煤矿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去年出台的《内蒙古自治区煤炭管理条例》以及近日出台的《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促进条例》《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促进条例》都对煤矿规划建设、绿色开采、环境保护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他表示,下一步,内蒙古能源局将完善绿色智慧矿山建设标准体系,推动煤矿强化安全绿色智能化开采,全面建设绿色矿山。
“我们将总结在青海木里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技术路径,结合工程实践持续攻关‘卡脖子’技术,致力于建立针对不同区域开发、治理的地质数据库,在贯穿矿山勘查、建设、开发和闭坑全过程的露天矿山绿色低碳发展中,提供一体化地质技术解决方案。”马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