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方精云:直面气候变化的“不确定”

2010-07-28 08:32:09 科技日报   作者: 钱炜  

非常观点

温度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还有待研究

“其实我本来是研究碳循环的,只是气候变化涉及到碳汇,所以就把我也拉进来了。”方精云笑着说。而实际上,他所做的,并非如此轻描淡写。

去年哥本哈根谈判前夕,受中科院学部委托,方精云带领他的团队奋战了两个多月,对全球主要国家的碳排放趋势和排放量做了详细测算,并据此对我国的气候谈判政策提出了建议,受到了中央高层的高度重视。

对于气候变化,方精云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温度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还有待研究。

“如果二氧化碳浓度导致了温度的变化,那么两者增量之间应该有很好的相关性,但就目前的研究看来,并非如此。究竟是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引起了气候变暖,还是气候变暖导致了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还不好说。”

“搞不清楚的事就应当承认搞不清楚,这一点科学界应当告知大众。”方精云强调说。

另据方精云的研究,全球自然和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250PgC(1PgC相当于10亿吨碳),其中自然活动排放240PgC,人类活动排放9 PgC—10PgC。全球海陆和大气二氧化碳的吸收总量230PgC。照这样估算,地球总排放量与吸收量之间不能达到收支平衡,相差约有20PgC,这是目前人为总排放的2倍,可见大气中二氧化碳来源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

“这是最近人们才意识到的事情。”他说。

碳汇测量也有不确定性

2009年4月,方精云与他的同事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The carbon balance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China”。根据他们的研究,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平均每年增加0.19PgC—0.26PgC。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大小相当于此间中国工业源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28%—37%,显著地高于欧洲(7%—12%),而跟美国相近(20%—40%)。

不过,方精云表示,与气候变化存在着不确定性一样,陆地碳汇的测量也有着不确定性。他解释说,首先是生态系统自身的复杂性,有森林、草原、水体的不同;再者,还有时间与空间上的变数,比如森林碳汇在雨水丰沛的年份就要比干旱的年份大,而土地用途的改变,也很难及时跟踪。因此,如何对陆地碳汇进行精确的测量,就成了碳汇研究的课题。

今年7月9日,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启动实施,方精云便是第一届专家组成员之一,并担任“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及其全球意义”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这个项目就是要准确的计量典型地区的碳汇,并摸清其形成机制。”方精云介绍说。

为此,他们选取了草地、森林、农田等5种具代表性的陆地生态系统做具体的研究,以更精确的知道比如一片林子,它的树干能有多少碳汇、树枝又有多少,树林的土壤有多少碳汇,都需要具体弄清楚。“这里面,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土壤的碳汇,很难测算。”方精云说。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方精云 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