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贺克斌:技术变革支撑零碳未来

2023-06-25 10:40:28 中国能源网

“碳中和行动将会使世界经济从能源的资源依赖型逐步走向能源的技术依赖型”,6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2023年第二期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绿色发展新范式,引导产业转型与增长”的主题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表示道。

据贺克斌介绍,国际能源署对全球实现碳中和所具备的以新能源,特别是风光为代表的新能源,是否足以支撑实现这个碳中和目标做了一个分析,其结论是肯定的。这意味着以资源量来看,以风光为代表的非化石能源是足以支撑或者说远远超过碳中和条件全球所需要的新能源的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我们对传统化石能源在未来50年到150年可能会耗尽这样一个资源的约束。他认为尽管风光资源的分布也不是十分均匀的,但是它的不均匀程度跟化石能源完全不在一个概念,也就是说各个国家都拥有一定程度风光的资源,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哪个国家能够更早风光,谁能够更好风光,完全取决于谁能够抢先建成支撑大规模稳定使用这种新能源的技术体系,所以这就是从能源的资源依赖型走向能源技术依赖型的根本含义。

至于如何实现碳中和目标,尤其是我们中国?贺克斌认为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资源增效减碳。即节能与能效提升,当前的中国自己跟自己比已经有了长足进步,但是跟国际水平比我们还有提升的空间,以现有的水平看,我们能耗降1%就相当于少排放了1亿多吨的二氧化碳,同时我们还有像循环经济、无废城市这样重大行动,都会带来非常显著的减碳效果。

第二,能源结构降碳,也就是我们未来的能源结构将从以现在的化石能源为主逐步走向以风光为代表的新能源为主,我们国家的气候中心也做了类似于IEA这样的资源量的分析,结论是非常相似的,也就是说未来支撑我们国家实现碳中和以风光为代表的新能源的资源量也是足够的。

第三,地质空间存碳,即使到了2060年接近实现碳中和目标,我们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仍然还会保持一定比例的化石能源,它们产生碳的排放将会通过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来解决,完全取决于我们国家的六大盆地和它在合理的工程半径内所拥有相关的产业,一个详细的技术方案,可以承担一定量的储存碳的任务。

第四,生态系统固碳,这个跟我们现在的林田湖草沙生态建设任务是一致的。前边几个减碳都是技术性的减碳,我们知道任何技术要想有序地进入市场,需要两个牵引力,一个是政策,一个是市场的机制,我们国家从去年7月16号开始启动全国的碳交易市场,应该说开启了中国碳有价的进程,碳有价将来还会走到碳涨价,这将来会成为我们各类技术减碳、低碳、负碳、零碳技术进入市场非常关键的驱动力。

中国的科技部对中国的情景做了一个详细分析,基本的结论是我们目前成熟的技术占三分之一,就以减碳、减排的贡献看,已经商业化的技术占三分之一,示范阶段占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在概念和研发阶段。可以说未来的技术研发和新技术的逐渐进入市场,是实现双碳目标最关键的因素。根据欧洲专利局和国际能源署的分析报告,现阶段以风能、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低碳能源的专利量已经从2012年以来开始下降,2017年以来主要增长驱动力是交叉领域的,比如说电池、氢能、智能电网和碳捕捉与封存的技术。

贺克斌进一步介绍到,从全球的气候投融资来看,最近几年在快速的增长,2021年和2020年相比,全球能源转型的总投资、全球绿色债券发行的规模和全球碳市场的总额两年相比增幅都在50%到100%的水平,所以是在快速推动新的技术进入市场。IEA还对碳中和路径下四大部门的全球能源投资做了一个分析,在未来十年发电的新增投资最多,到2030年电力部门当中可再生能源年度投资可以高达1.3万亿美元,高于有史以来化石燃料供应的最高投资水平,其最高投资是在2014年出现的,是1.2万亿美元,同时对终端能源部门的投资也会快速上升,主要用于建筑的深度改造、工业工程转型、低排放车和高效电器采购等等。

清华大学曾经对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的能源投资做了一个分析,初步的结果就是为了实现2度和1.5度温控目标,中国在2020年到2050年之间总投入需求分别达到127万亿元人民币和174万亿元人民币。国际能源署对中国在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投资做过分析,他们的结论就是中国到2030年接近总投资额会达到4万亿人民币,2060年会达到6万亿人民币。

他认为未来关于碳中和的投资走向、技术走向、减碳的路径走向还会受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影响,其中一个就是各类政策的制定,另一个就是我们去年7月16号开始实施了碳交易市场,中国的碳市场刚刚起步,但是从目前来讲,每吨二氧化碳是在40到60元人民币不等,刚刚开始起步,而其他的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包括欧盟市场已经达到了90欧元,所以中国未来碳交易市场从碳有价到碳涨价的过程,也会对未来技术发展投资走向产生非常关键的影响。




责任编辑: 李颖

标签:贺克斌,零碳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