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2年12月30日,陕煤集团红柳林矿业公司综采一队全年原煤产量达1024万吨”。
一个被誉为“煤海铁军”的队伍,乘着红柳林“智能协同”示范矿井建设的东风,全年采煤自动化开机率达97.7%,年产量成功突破千万吨。
一群在地心深处寻找和开采光明的人,从一个工作面跨越到另一个工作面,让“太阳石”的光芒与“红柳文化”交相辉映。
67人,365天,“25211、25212、25213”三个综采工作面,一年“两撤两安”,“井下空气质量革命”综采类项目试点成功并投入常规使用,全年零事故,设备完好率92%,该队生产二班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党支部《“红”心融煤海》党建案例荣获2022年全国企业党建创新优秀案例……
3月14日,25211工作面末采结束,贯通质量、速度均创历史最好;八小时后,25212工作面第一个班割煤5刀,再创新纪录……渐入佳境的综采一队,将更多的“首次”纪录书写在2022年。
“红柳林矿业公司作为陕煤集团主力生产矿井之一,煤炭产能、规模效益、生产效率等均走在陕煤集团旗下36对矿井前列,必须主动扛牢能源安全政治责任,以‘智能协同’示范矿井创建为契机,加快推进矿井智能化建设,推动智能化技术与煤炭开发利用深度融合,持续释放矿井先进产能,不断扩大优质煤炭增量供给,保持高产稳供,全力保障煤炭能源安全供应,端牢能源‘饭碗’,守好能源‘粮仓’”。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宏铿锵有力的宣言,为全体红柳林人指明了奋斗方向,也为该队“挑战千万吨”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智能协同”示范矿井建设的过程中,该队工作面所有设备均实现了智能化控制,胶运顺槽远程启停,地面一键启停。通过井下5G网络和高清视频的支持,在现有综采工作面结合以太网基础上建立统一通讯协议平台,实现设备数据高速上传和控制信号实时下达,控制延时不超过200毫秒。
工作面回采期间,采煤机记忆截割、液压支架自动跟机拉架及人机交互界面友好的顺槽可视化远程遥控技术的实现,标志着采煤工人在地面集控室就能实现采煤作业的未来已“触手可及”。
“从实验室到地心深处,‘智能协同’示范矿井建设一度面临着在‘教科书上找不到标准答案’的考验”。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常波峰说。
一年多来,红柳林矿业公司与华为“煤矿军团”、王国法院士团队等展开产、学、研合作,围绕装备、网络、IT基础设施、智能应用及综合管理五个方面,制定了红柳林智能矿山总体规划,一批批智能化项目开工建设,一个个智能化成果瓜熟蒂落。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该队智能化综采工作面自动化生产率保持97.7%以上,原煤日产达3.8万吨,单面单班生产人数由14人降至最低5人……
工作环境复杂,割煤循环重复枯燥,漫长的原煤生产过程,是一场场与自然的搏斗。是什么驱使“综采铁军”一次次深入煤海、迎接一个个未知挑战?
“是责任心。”在综采一队学习室里,常年挂着“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往前闯”的横幅。面对疫情防控和增产保供的双重压力,有时需进行多达10几个小时的故障检修工作,甚至要通宵鏖战。该队队长经常在班前会上强调:“没有绝对的万无一失,每个零件、设备都得严丝合缝,很可能因为一处小差错,当天的生产任务就会受到影响。”
“是好奇心。”综采一队新入职研究生周侗柱说。地心深处也有5G网络、有宽阔明亮的巷道、有最先进的采煤装备,那几乎是一个“不平凡的世界”。他从万米井巷到地面后,迫不及待将拍摄到的“滚滚煤流”“智能化采煤技术”“井下超市”等影像同家里人分享,仿佛发现了“新大陆”。
“是使命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综采一队副队长邸春雷说。从小在矿区长大的他,怀着对煤炭事业的热情,毕业后义无反顾的选择了红柳林。“选择红柳林是一件幸福的事”。邸春雷表示,能在红柳林这样大的平台工作,接触到的都是煤炭行业的最前沿,令人振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做隐姓埋名的人,干惊天动地的事”。红柳林人在一次次探索煤炭行业无人区的过程中,摸爬滚打,坚守前行,创造了一项又一项新记录。
一次次记录的打破,不仅加深人们对新时代煤炭行业的认知,也带动着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改革、应用、进步。“但目前在智慧化、绿色低碳化矿井建设面前我们仍是学生,还有很长的求索之路要走。”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郭奋超说,千万吨级综采队只是未来矿井的一张“入场券”,在一些关键技术和设备上,我们仍存在“卡脖子”的风险,这不仅需要对煤炭事业怀有敬畏之心,更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投入、研究和试验。
“所有的艰难,都不会阻挡我们对未来的向往。”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获得者、高级技师、综采一队采煤机司机李力至今都记得,当他第一次乘坐无轨胶轮车入井时,从移动的车窗向外看,灯火通明的巷道仿佛“时光隧道”,能切实的感受到地球的“心跳”,美丽而梦幻。
他觉得这就像是煤炭事业研究的过程——采煤机如何实现记忆割煤?如何减少工作面粉尘?如何实现“减人增效,无人则安”?人们对这些问题最初满怀疑惑,但通过不断研究,总会“柳暗花明”。
首次入井的西安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周侗柱,就经历了设备出现故障,大家一起“打连班”解决的“至暗时刻”。在师傅的带领下,他挥汗如雨,扛工具、搬设备,穿梭在支架间。“仅仅是打下手就让我差点想到放弃,但成功解决问题恢复生产后的成就感,让人自豪。”“煤炭之路没有捷径,这个事业,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去,年轻人要准备握好接力棒。”
从建成全国第一个7米大采高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到一年“两撤两安”,达成千万吨级综采队,一代又一代红柳林人经过了多年努力。我们坚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红柳林记录”出现在煤炭行业之中,打造“行业第一,世界一流”现代煤炭企业的愿景目标也必将会在一次次突破记录中成为现实。(钟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