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嘘技术,杜撰渠道,夸大市场,虚拟收益,鼓吹回报……就这样一份“吹破了天”的股权融资商务计划书,却从今年4月起在全国各地散发,北京一家投资机构就收到了5份。根据消息人士提供的线索,千龙网记者以这份商务计划书为数据蓝本,透过业内人士的分析和各种资料的佐证,揭开了计划书的出品人和版权人——山东瀚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下称瀚霖生物)炮制的各种谎言。
多少公司沦为牺牲品?
长链二元酸是一类用途十分广泛和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国际上普遍采用化学合成法生产长链二元酸,但化学法条件苛刻、步骤多、收率低、成本高、污染严重,且只能生产含12个碳原子的二元酸。因此,各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探索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长链二元酸。目前,中国是唯一能够应用生物发酵法实现多种长链二元酸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国家。
瀚霖生物在股权融资商务计划书中说:公司2008年受让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陈远童教授专利技术,专业从事长链二元酸系列产品研发、生产、销售;该项技术先后获得7项国家发明专利,并于2006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陈远童的)多项研究成果已转让多家公司,正在转化为生产力,产生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而事实是,在陈远童加入瀚霖生物之前,曾经多次转让技术导致多个长链二元酸产业化项目失败,以下三家是其中的典型:
南通圣诺鑫2003年与陈远童签订转让协议,转让项目包括菌种、发酵技术和后提取技术,但是通过生产验证,陈远童转让的后提取工艺与实际生产存在较大差距,不能进行工业化生产,公司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进行后提取工艺改进,甚至通过江苏科技厅在网上发布技术需求,欲寻高人打破技术瓶颈。由于产品难以达到高纯度质量需求,生产一直处于非正常状态。
清江石化2002年与陈远童建立合作关系,2005年投产后因产品质量达不到客户要求,近三年总销售量不超过2吨,2009年销量仅为700公斤。公司与陈远童签订的是买断合同,而后陈远童仍在不停地进行技术转让。清江石化长链二元酸项目负责人对此极为愤慨,认为陈远童“丧失了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应有的最起码的道德水准”。
淄博广通是较早同陈远童合作开始长链二元酸生产的厂家。据该公司华东区一销售经理介绍,陈远童向淄博广通转让的仅是菌种,他不懂后提取技术,因此在合作中走了很多弯路。企业在建设三年后破产,破产资产以零价格卖给管理层,项目继续运作。但因在精制技术上没有大的提高,2009年国内销售不太理想,国际无销售量。
为何失败?后提取技术水平低,不能生产聚合级产品。
业内人士分析说,完整的生物发酵法生产长链二元酸技术包括三大过程:一、加入菌种发酵,获得长链二元酸发酵液;二、将长链二元酸从发酵液中分离出来,获得普通级产品;三、进一步去除杂质,提高纯度,将普通级产品精制成为聚合级产品。长链二元酸90%的市场都是针对聚合级产品,因此,第三步对于规模化生产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步的菌种和发酵技术早在多年前就被国外专家解决了,而且,国外利用基因工程改造的菌种,其转化率接近理论值。但是第二步分离和第三步精制却成了世界性难题。陈远童的专利也仅限于菌种发酵技术,根本没有涉及到后处理的核心技术。“在技术和市场都不成熟的情况下,误导大量投资建厂,却无法正常生产,造成极大浪费,失败也是必然。”业内人士还透露说,陈远童因此没有当选院士,而他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菌种连续报批的一系列专利也早就受到了业界的质疑,并被认为是一个“超级笑话”。
核心技术究竟属于谁?
瀚霖生物在股权融资商务计划书中说:2008年6月,陈远童被聘为瀚霖生物首席科学家;2009年6月12日,原股东王芝珍将其持有的960万元出资转让给陈远童,占比4%;2009年11月11日,公司注册资本由16000万元增加到36000万元,陈远童出资额变为800万元,占比2.22%。
不但提供技术,还成为大股东,瀚霖生物也确实生产出了聚合级产品,是陈远童的技术突飞猛进了?还是他对以前合作的企业有所保留?非也。而是因为瀚霖生物又来了一个人物。
瀚霖生物在股权融资商务计划书中说:2008年7月28日,公司注册资本由5800万元增加到16000万元,其中,新股东王志洲出资80万元,占比0.5%。
而经记者调查发现,王志洲成为瀚霖生物新股东时,还是山东凯赛生物科技材料有限公司(下称凯赛生物)的高级雇员——负责生产的副总经理、二期扩建工程的负责人,掌握着凯赛生物全部的施工图纸、设备采购安装及核心技术。2008年8月,王志洲未办理任何手续突然离职,不久公开现身瀚霖生物,主管长链二元酸的设计、施工和生产工作。此后,瀚霖生物又雇佣了参与凯赛生物二期扩建工程的多名关键技术人员。
关于凯赛生物,在一份科技部在给国务院的专报中有如下介绍:“世界上近60家生化和化工企业测试或者试用了山东凯赛里能生物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长链二元酸产品,普遍认为产品质量可靠,性能稳定。这标志着我国生物法生产长链二元酸在技术和规模上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是继生物法生产丙烯酰胺后,我国在生物化工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据悉,凯赛突破了发酵法长链二元酸的技术瓶颈,有效地解决了分离和精制的难题,并申请专利。这也使得凯赛成为最早大规模把采用生物法生产的长链二元酸推向全球市场的中国企业,也是目前在市场上唯一可与化学法竞争的长链二元酸生产企业。
工商资料显示,瀚霖生物在2008年4月成立时,经营项目中并没有长链二元酸一项。而在2008年7月王志洲成为其股东后,瀚霖生物出现系列神奇变化:2008年12月12日,经营范围变更为长链二元酸及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进出口;2009年10月,一期工程正式投产,生产出了聚合级产品;2009年11月11日,在经过三次增资以后,注册资金从最初的10万元增加到了3.6亿元。
瀚霖生物宣称采用中科院陈远童的技术,似乎同王志洲没有什么关系,但其在商务计划书工艺流程图中,却标示有与凯赛完全相同的“P级产品”和“S级产品”——这不是长链二元酸的通用名,而是凯赛生物的内部命名,分别指“普通产品”和“满意产品”。
“这是明目张胆的盗窃和拙劣的照葫芦画瓢。”业内人士指出,“中科院与陈远童不过就是大旗和虎皮,瀚霖生物只是按凯赛目前的工艺设计生产,难以持续竞争。” [page]
市场容量到底有多大?
瀚霖生物在股权融资商务计划书中说:“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9年年底,世界长链二元酸市场工业总产值达85亿美元,较上年相比,同比增长18.9%。根据机构统计,2009年国内外长链二元酸总需求量近20万吨。随着下游行业需求的扩大,机构预测10年内,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将达到每年40万-60万吨,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这是一组相当混乱和矛盾的数据。首先,自上个世纪末以来,全球的长链二元酸市场总量每年都在2.5万吨到3万吨之间徘徊,2009年销售总量仅约2万吨,瀚霖生物将需求量无端膨胀了10倍。其次,就算有20万吨需求且全部售出,并按国际当前最高价5美元/公斤计算,总产值也不过10亿美元,如此这般还嫌不足,瀚霖生物再把总产值膨胀了8.5倍。第三,过去30年,长链二元酸市场总量未有拓展,技术成本也未实现重大突破,怎可在10年内如火箭般蹿升?
业内人士还向记者提供了2009年度长链二元酸的市场总量和产销分布数据:在C12方面,美国英威达销售8000吨,约占市场份额的40%;中国凯赛生物销售5000吨,约占市场份额的25%;德国赢创和日本UBE分别生产3000吨内部使用,约占市场份额的30%。在C13方面,凯赛生物销售2000吨,占市场份额的90%以上。需要特别指出的是,C12和C13产品占生物法长链二元酸市场总量的95%以上。目前形成鼎立之势的四家厂商产能为:凯赛1.5万吨,英威达1.7万吨,赢创和UBE各3000吨,而后三者均是化学法生产。上述四家2009年度销售总量仅占生产能力(3.8万吨)的约一半,说明市场供大于求。
相关产品怎样被消化?
瀚霖生物在股权融资商务计划书中说:公司去年开工后,来自国内外的意向合同订单额5万余吨,目前订单持续上升。主要客户有杜邦公司、德固赛公司、昆山泰达化学有限公司、山东东辰工程塑料公司。
海关资料显示:2009年,瀚霖生物没有出口数据;2010年,截止到5月31日,累计出口总值37万元,按照每吨产品含税价4.2万元计算,瀚霖生物累计向国外出口长链二元酸不超过9吨。记者还通过有关途径了解到,美国杜邦并没有与瀚霖生物签订任何采购合同,也没有从瀚霖生物采购过1公斤长链二元酸;德国赢创(德固赛)到目前也只从瀚霖生物采购了4吨产品;昆山泰达总共向瀚霖生物订购了几百公斤产品;山东东辰2009年共采购50吨产品都不是来自瀚霖生物。
瀚霖生物对主要客户的销售量不到其声称的百分之一,其余的都卖给了谁?更不可思议的是,其还在商务计划书中称从2009年10月开工到2010年3月实现了1.25亿元销售收入和4100万元净利润。
业内人士就此指出,瀚霖生物的渠道是造出来的,数据是编出来的,销售额和利润率是做出来的,“最大可能就是玩了一个左手倒右手的游戏”。
盈利能力真有那么强?
瀚霖生物在股权融资商务计划书中说:公司计划集资30亿元人民币,5年内分三期完成6万吨/年的长链二元酸生产线。第一期工程为1万吨/年,2009年10月份开始正式投产,当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实现净利润1700万元。第二期工程2万吨/年2009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计划2010年6月建成,成为世界最大的长链二元酸生产基地。预计2010年实现净利润3亿元。三期工程3万吨/年建成后,总生产能力达到6万吨/年,每年总产值将达到30亿元以上,利润超过10亿元。
“这又是凭空想象画出来的一张大饼。”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首先,就其今年的利润目标而言,那是浮夸。已获20.5亿元贷款以商业贷款年基准利率(三年期)5.4%计算,瀚霖生物每年承担的贷款利息需要1.1亿元;现有22亿元的资产在按15年分摊折旧的情况下,瀚霖生物每年分摊的折旧费用高达1.4亿元;2010年满负荷生产2万吨产品的原料、动力、辅料、人工和管理等费用按最低的3.25万元/吨计算(这是淄博广通在破产后的市场非盈利不含税销售价),瀚霖生物今年支出的无利息现金成本不低于6.5亿元,总成本不低于9亿元。按其2010年已有的两次出口价格折算(不含税价为3.4万元/吨),瀚霖生物今年满负荷生产且百分百销售,销售额也不过6.8亿元。据此证明,瀚霖生物今年将亏2.2亿元,而非盈利3亿元。
其次,就其实现总生产能力后的利润目标而言,也是吹牛。每年的盈亏账目都摆在那里,先且不论,全球市场容量尚未达到6万吨/年,生产出来谁来消化?没有销售何来利润?
是否需要大量的贷款?
瀚霖生物在股权融资商务计划书中说:公司作为生物化工行业的龙头,已从国家发改委等获得补助上亿元,预计未来2年可得到政府补助资金3亿元以上。项目是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三级政府的‘一把手’工程,是当地政府的重点扶持项目。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已贷款7.5亿元,后续将为二期和三期工程进行支持贷款50亿元以上。2010年6月,瀚霖生物又在自己网站上称,获得了国家开发银行13亿元的贷款。
两项合计,瀚霖生物目前已经从国家开发银行获得20.5亿元的贷款。而瀚霖生物的贷款目标是50亿元以上,它真的需要这么多的贷款吗?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不需要也不应该得到。
首先,投资不需要。瀚霖生物声称已经完成1万吨长链二元酸的投资,资产已达22亿元。而业内有实例证明,每万吨长链二元酸包括基础设施在内总投资也不过4亿元,瀚霖生物为什么要花费10亿元甚至20亿元?即便是按照其规划完成一二三期6万吨设计生产量,投资也不会超过24亿元,瀚霖生物要50亿元贷款来干什么?
其次,负担太沉重。上面已以2010年为例做了计算:瀚霖生物即使今年满负荷生产还亏2.2亿元。若没实现满负荷生产和百分百销售,亏损则更加巨大。瀚霖生物为何甘愿背上如此沉重的负担?
第三,偿还没能力。企业贷款须有足够的资产抵押或者担保,以3.6亿元的注册资金,已经获得20.5亿元的巨额贷款,令人十分惊诧:瀚霖生物用什么来保证偿还贷款?
业内人士就此指出,瀚霖生物的种种迹象表明,其终极目标不是在投资,而是在圈钱。
瀚霖并非首例大忽悠?
瀚霖生物的忽悠并非特列也非首例。早在2009年9月,《21世纪经济报道》就以《该拿什么拯救吉安生化》为题,报道了这家位于吉林松原的生物化工行业“巨头”借助贷款急速膨胀的乱象:
“世界最大的生物丁醇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酒精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可再生资源生产化工产品的企业集团”……吉安生化顶上光环在2009年开始褪色。当年9月初,一笔高达1亿元的到期未还贷款,揭开了吉安生化乱象的冰山一角:吉安生化背负的几十亿元贷款,目前安全性堪忧。这些钱被投往何处,是否处于有效监管之下,至今无解。
消息人士指出,2007年时,松原市政府曾以市府大楼及下属各处局几十栋办公大楼,向吉林银行松原城市信用社作为担保抵押,帮助吉安生化拿到1-2亿元左右的贷款。实际此前,吉安生化就已开始寻贷之旅。2004年前后,吉安生化第一个21万吨冰醋酸项目落户松原市经济开发区,总投资9.9亿元,占地60万平方米。根据当地政府对于投资亿元以上项目“零地价”的“土政策”,吉安生化无偿得地,并以此作抵押申请贷款,作为项目的启动资金。
项目建设阶段,吉安生化因为发展前景不明,金融部门都持观望态度。但经松原市委市府积极和各家银行协调,其在2005年投产前,从农发行取得了6个多亿的贷款。2006年又获该行6亿元流动资金贷款。2007年再获该行1亿元信用贷款和3.5亿元固定资产贷款。截止到2008年7月,吉安生化仅在农发行一家的贷款余额就达18.6亿元。
吉安生化“利用不断上新项目来获取贷款发展壮大”,经过一连串的忽悠、运作和实体膨胀,最终成为当地宣传资料中的一个个全国乃至世界最大。
事实上,这家当地最大的民营企业颓势早现:酒精生产出口是吉安生化的发家项目和最大利润来源,2006年12月,国家取消酒精出口退税,对吉安生化造成较大影响,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尽管吉安生化先后上马了冰醋酸、丙酮、丁醇等项目,但由于缺乏相应技术和经验,加之市场不容乐观,又因环保、安全、消防等多种短板,“几乎没有太正常地生产过”。2008年10月份起,多条生产线更是陆续停产,“工人工资已经发不出来了”。
但该企业的创始人生晓东却在风波中隐于后台,演绎其主业之外的精彩:在吉安生化企业群之外,生晓东组建了北京吉安永嘉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公司投拍的电视剧《民工》曾经火爆一时;旗下知名导演关景鹏、徐克、许鞍华等2007年集体亮相戛纳电影节,出尽风头;在《女人不坏》、《霍元甲》等多部影视剧中,生晓东一直以出品人身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