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双碳产业
  • 综合
  • 全国碳市场上线120天:减少能源改革成本,保障低碳转型

全国碳市场上线120天:减少能源改革成本,保障低碳转型

2021-11-15 09:41:01 华夏时报   作者: 张智  

“双碳”目标下,一场能源改革轰轰烈烈拉开序幕。

“中国在使用和生产的绿色能源是以前的7倍,令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全世界范围内很多人认为中国是全世界绿色能源的领军者。”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校区教授Stevan Harrell表示。

不过,今年第三季度以来,全球能源供需市场震荡,国内也有不少省市被迫“拉闸限电”。在全球退煤大潮下,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显得尤为重要。“能源消费、能源供给安全、系统稳定、充足供应是我国双碳转型的基本原则,但以目前的技术,清洁能源风电和光电的稳定性不够,因此,稳定安全的成本很高,这将成为今后转型最大的挑战。”在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美国华盛顿大学、瑞典乌普萨拉大学、China Economic Review期刊联合主办的2021北京能源国际会议上,厦门大学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

按照计划,严格控制煤电装机规模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和2035远景目标的重要机遇,这也意味着中国需要加速能源、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低碳转型。

电力改革迫在眉睫

当前,中国最主要的能源消费仍是二氧化碳排放,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8%左右,而电力行业排放约占能源行业排放的41%。电力行业不仅是实现减排任务的主战场,也是中国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的重要抓手。

从中国电力消费结构来看,前三季度,全国全社会用电量6.1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9%,两年平均增长7.4%,高于2019年同期增速3.0个百分点。其中,光伏发电同比增长24.0%;全国光伏发电平均利用率98.0%,较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弃光电量约50.2亿千瓦时。相对来说,火电设备利用小时3339小时,同比提高280小时,其中煤电3450小时,同比提高318小时,煤电仍是电力的主要来源。

“碳中和必须成为一个倒逼机制,如果碳中和约束不够,碳达峰之后,后面30年就很难,所以必须把环境、能源、经济增长做成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来考虑,无论是、效率、整体规划、政策的落脚点,都必须系统化来考虑这个问题。”林伯强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当中国GDP增长的比较快的时候,电力需求增长也随之加快。这个压力主要来自于工业电力需求增长,但由于中国的能源结构,最结果将是导致煤炭使用量增加。

“现在面临的难题是,GDP必须跟能源与电力需求脱钩。碳中和不仅仅是能源结构调整,而是影响到社会经济方方面面。”林伯强表示。

一个尴尬的情况在于,尽管政府大力发展风电光伏装机量,前三季度达到24%的增长,但是贡献的电力仅为9%左右,火电目前贡献68%,3%是天然气,65%是煤炭,每年下去1%左右。今年电动车跟十年前电动车相比,仅增长10%左右。从系统效率上来看,火电应该增加天然气比例,但是资源不乐观。核电比例只有装机2%,但贡献了5%的电力,从这个点上来看,核电其实是比较适合碳中和的一个能源品种,但是由于它的安全问题,所以它的贡献也是相当有限。”林伯强表示。

比如,中国今年应该不缺电力,但今年铜铝铁价格在高位运行,这些厂家等了好几年,好不容易价格很好了,很自然地增加生产,直接冲击了电力需求。

“电力部门的改革对于减少排放很有意义。中国早在90年代就推出了电力部门的改革,包括从企业的管理和政府的职能之间进行划分,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更具有竞争度的市场。”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谢伦裕表示。

碳交易有助于减少改革成本

事实上,加速中国电力行业退煤脱碳进程,不仅符合中国实现能源低碳转型的政策方向,也是践行“严控煤电项目”承诺的重要依据。但这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比如,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协调调动各类灵活性资源,统筹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

据了解,当前新一轮的改革则包括了三轮红利,包括电力发电方面更加绿色的红利、效率方面的红利,以及价格红利。通过改革,能够实现对于碳排放的影响,其激励机制对于可再生能能源方面有重要好。同时,在整个能源效率比较低的行业,更能从改革当中受益。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煤炭利用小时数是逐年下降的,说明整个火电系统正在改变,但12亿装机火电系统到底以何种方式退出,才不会造成大规模的电力短缺,这需要认真研究。

“按照现在逐步下降的方式,通过技术改造,提高调峰能力,可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保证系统安全,也可以应对极端天候,比如像美国德州那样,风电光伏全部冻住了,火电就至关重要。对于今后碳中和进程,成本更低,也更安全一些。相关的技术改造和财务支持,政府需要从现在开始关注。”林伯强表示。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管学院教授、能源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范英看来,按照研究,双碳目标下,我国要付巨大的经济成本,相当于GDP3.5%,要减少全局减排成本,并达到确定的减排目标,就需要碳交易。

“2017年,我国开始建设全国的碳市场,到今年的7月,我们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始运行,电力、建筑材料、钢铁、贵金属、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8个高耗能行业被覆盖其中。”范英表示。

截至11月12日,全国碳市场上线已有120天(运行79个交易日)。开市以来,总体运行平稳有序,配额价格合理波动,单日成交量屡创新高。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全国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到2491.42万吨,累计成交金额11.06亿元,突破11亿元大关。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全国碳市场上线,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