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英媒:中国正以全球最快的速度变得更环保

2021-11-04 10:49:48 海外网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前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这是中国继2011年以来第二次从国家层面对外发布关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理念、国家战略、历史性变化以及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合作等情况。

中国始终是气候治理这场“硬仗”中的行动派,在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下,不断通过自身实践与自我加压,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有效方案,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合作行稳致远。

中国理念,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国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呵护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尊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协同推进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多赢”……白皮书第一部分即提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新理念,这些独具中国底蕴的生态文明思想,为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带来新风。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气候行动高级别倡导者奈杰尔·托平认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引领许多创新,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将在推动环境保护的多边主义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驻英国大使郑泽光在英国《卫报》发表署名文章表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成为中国全社会的共识。中国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出发,尽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变能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致力于将绿色发展理念融汇到经济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绿色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白皮书表示。

“白皮书提出牢固树立共同体意识、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5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新理念,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独特的中国智慧。其中,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彰显了中国既对自己负责、也向世界负责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则摒弃了西方国家先治污后减排的发展模式,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强对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表示。

中国行动,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实践

白皮书显示,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18.8%,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累计少排放二氧化碳约58亿吨,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一系列艰巨任务。尽管如此,中国迎难而上,积极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法规、政策、标准与行动,推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实践不断取得新进步。

耶鲁大学气候变化与健康中心研究员陈希对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表示,中国基于自身国情和发展阶段,提出了负责任和务实的减排目标。中国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制定了具体的时间表,并致力于执行。同时,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全球驱动力,中国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新技术,并向其他国家普及。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日前刊文指出,近15年来,中国始终着力减少对大规模、债务驱动的重工业投资的依赖,并转向使用清洁能源。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汽车生产国,但仍致力于在绿色技术领域达到领先地位。

英国广播公司称,当前,中国正在以全球最快的速度变得更环保,并正在引领全球能源转型。中国还将通过多种方式的组合拳,尽可能减少排放并实现碳中和。中国在坚持长期战略和动员大规模投资方面的优势,将有力促进中国的环保进程。

李强指出,中国取得的气候治理成效,源于对五个方面的重点投入:一是优化能源结构调整,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二是降低碳排放强度,不断提高碳排放强度的削减幅度。三是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四是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提升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产品制造技术水平和制造规模。五是加强绿色金融支持等方面的投入,加强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功能。

文莱资深媒体人、时政观察家贝仁龙认为,在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努力程度方面,行胜于言,中国一直言行合一、言出必行,全力落实减排承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中国承诺,构建合作共赢治理体系

白皮书指出,中国还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正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付诸行动。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日前列举了一组数字:发达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欧盟将用71年,美国用43年,日本用37年,而中国给自己规定的时间只有30年,欧盟、美国、日本所用的时间分别是中国的2.4倍、1.4倍和1.2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需要中国做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充分体现了中国在碳排放问题上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与中国的积极态度和行动相比,一些西方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则表现得“口惠而实不至”。在日前举行的东盟峰会上,东盟国家呼吁发达国家尽快落实率先大幅减排的目标,并切实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承诺。

“西方国家无视当前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其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排放所致的现实。对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西方国家只强调共同责任,刻意忽视区别责任,坚持以发展中大国接受强制减排作为其接受强制减排的前提条件,导致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进展缓慢。”李强说。

日本《外交学者》杂志援引绿色和平组织东亚区气候和能源政策高级顾问李硕的分析表示,当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几乎没有采取任何实质行动时,中国正在宣布海外停煤、接受基加利修正案、推进碳中和。由于美国长期存在“承诺过高、交付不足”综合征,而中国愿意在气候议程上取得进展,20年后,这种差别将决定两国谁能在气候行动上更进一步。

陈希指出,正在英国格拉斯哥进行的GOP26,应不负众望地成为凝聚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共识、有效转化为集体行动的分水岭,而这需要发达国家首先展现零碳排承诺,带动更广泛的发展中国家一致行动。

“中美都是世界碳排放大国,应当携手共进,为全球作表率。虽然中国历史累积排放量次于美国,但现今中国的人均排放量不到美国的一半。中美合作引领世界减排的努力需要考虑到这些复杂因素,顾及发展中国家谋求基本生存发展利益的现实,做出最符合全球整体利益的安排。”陈希说。“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的积极参与是全球气候治理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未来,中国还将继续积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继续捍卫发展中国家权益,继续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凝聚全球气候治理共识,以‘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引领构建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实践。”李强说。(记者 林子涵)

原标题: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中国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巨大(环球热点)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11月04日 第 06 版)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环保,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