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注点大多在于能源供给侧,对于如何提高能源消费侧的能效重视还不够。”在8月26日中国新闻社国是论坛与能源基金会举办的“能源中国”专题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原所长戴彦德表示道。
在他看来,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永续发展,也是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戴彦德指出,当前我们国家面临着两个大的问题,一是区域环境污染问题,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区域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前所未有,投入也前所未有,监管也前所未有,取得的成效当然也前所未有,但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煤炭占比还比较高,什么时候煤炭消费降低甚至不用了,那么我们的区域环境污染问题就可以得到根本解决;二是油和天然气对外的依赖问题,这是经济安全、农业安全上升为国家安全的大问题。因此,我们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也是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过程,因此碳中和的实现既是我们作为一个大国的担当与责任,同时也是我们长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战略需求,是我们当前实现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一个重要的抓手。
戴彦德认为我们国家实现碳中和,跟欧盟这些国家是不一样的,人家是已经到了平台期,怎么样优化,能源也不会再有大的增长了,我们国家不一样,我们国家现在的能源需求还是迅速增长的,这是我们能源消费的现状。我们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对比一下我们差的还很远。所以,我们仍然需要牢记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2050年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35年基本建成。这样一个目标需要能源来支撑,如果我们走传统工业化国家的路子,以当前OECD国家的水平,我们实现2050年强国的目标,大概需要116亿吨标媒,日本和德国大概需要85亿吨。而根据我们早期提出的能源转型、能源革命的战略,如果顺利实现的话,2035年前后我们的能源消费可以达到峰值,2050年又将回到50亿吨标准煤,相比OECD国家基本上同样的社会景象,人均GDP达到4万美元以上,碧水蓝天、生活舒适、交通便利,我们人均能耗是比OECD国家低了54%,比日本低38%,过去我们探讨的50亿吨里面,总是讨论怎么样把现在85%的化石能源换成非化石能源,但很少去谈在实现这样经济目标的时候,我们怎么样用116亿吨、160亿吨变成50亿吨,所以,我们才会认为能效要永远放在第一,但是全社会目前对能效的关注程度还是不够的。
他进一步指出要实现能效降低这样的一个大目标,首先在于新技术的发展、老结构的调整,文化经济、数字经济、品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传统产业的逐步退出;其次,要加快工业化进程,尽快跨越家园建设阶段。这几年能源消费增长非常快,主要是生产了钢铁、水泥、建材化工等家园建设所需要的材料。以欧洲国家为例,它们在完成工业化以后,钢铁、水泥的需求呈直线下降。现在我们煤炭消费大数是52%,50%是发电用的,35%是钢铁和水泥用的,大家想想如果利用15年时间在2035年把家园建设搞完了,那么钢铁需求自然就下来了,水泥也自然下来了,剩下的就是加快非化石能源的发展,逐步把50%的煤炭替代掉。至于石油部分,目前石油的50%都用于交通,如果我们2035年停售燃油车,那么就直接脱去50%的石油,这对我们国家太重要了,是我们国家重大的战略决策。
在实现碳中和的顶层设计上,戴彦德进一步指出,第一加快工业化进程;第二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第三加快交通化发展,把燃油车替代掉;第四就是加快固碳技术开发。这四个方面总结为就是:发展模式上要转,供应模式上要换,消费模式上要变,生活模式上要简。
在他看来,实现碳中和目标,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根本,但提高能源效率是关键。而对于中国来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前提。能源要转型,经济更要实现高质量增长,如此,方能实现我们的“双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