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万亿户用光伏,正在迎来蝶变

2021-05-12 08:59:19 Mr蒋静的资本圈   作者: Mr蒋静  

5月6日,中来股份发布公告,与国电投控股公司上海源烨签署合作协议,计划5年内合作建设户用光伏7.2GW以上,按照3.5元/W计算,合同总金额超过252亿元。

这或许是国内户用光伏的单笔最大交易了。

户用光伏通过近年的商业实践,头部企业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可行的商业模式,并建立了相应的生态体系,基本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开始进入从1到N的爆发阶段。

迅速崛起与政策厚爱

2020年,我国户用光伏装机量超过10GW(占当年光伏总装机量48.2GW的20.7%),累计装机量超过20GW(占全国光伏总装机量253GW的7.9%),2020年实现存量翻番。

若按照户均10KW测算,目前我国已经安装了200万户。

户用光伏是一项民生工程。

2021年光伏补贴政策(征求意见),取消了集中式光伏电站和工商业分布式光伏的中央补贴,但仍然保留对新建户用光伏的补贴,补贴标准为0.03元/KWh,直到2022年退出补贴。

户用光伏最后的补贴红利,是刺激这两年户用光伏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关键原因,还是户用光伏商业模式的逐渐完善和生态体系的逐渐成熟。

基本完成从0到1的探索

户用光伏不同于集中式光伏电站和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后两者的进入壁垒比较低、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而户用光伏作为一项面向C端的分散性业务,需要完善的商业推广模式和相应的商业生态体系,没有较长时间的商业实践和生态积累,是很难规模化发展的。

户用光伏的较高壁垒是由其自身特点决定的:

一是单个价值量较低。户用光伏平均装机量在10KW左右,按照单价3.5元/W,单户价值3.5万元左右。这个对于动辄1MW的工商分布式或者50MW的集中式电站而已,微乎其微。

二是C端客户分散,市场开发及安装、运维成本较高。户用光伏本质上还是2C业务,类似普通家电,以每个家庭或者住宅为单位,需要单独响应,单独安装,单独维护,综合成本较高。

三是渠道商及安装商的开发和管理难度大,渠道成本较高。不同区域需要不同的渠道商和安装商,市场区域越大,合作伙伴的数量也越大,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也越高。

四是如何处理与农户的商业关系,这是户用光伏的业务核心。最简单的商业关系是,农户作为投资方,开发商或经销商只负责销售、安装和运维,但让农户一次性支付几万元用于这类尚且新鲜的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广难度。与银行合作是一种解决思路,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并以户用光伏资产及收入作为抵押,加之电费收入比较稳定,风险可控。还有一种模式是租赁模式,农户出租屋顶,由具有资金实力的开发商投资建设,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用2B的模式替代2C,具有大规模扩张的基础。

目前,跨区域的头部户用光伏开发商都已经探索了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建立了相应的业务管理流程和数据管理系统,搭建了覆盖一定区域的渠道商和安装商,与农户、经销商/渠道商/安装商、银行、电网也形成了可以复制推广的商业关系。

正是商业关系的不断捋顺和商业生态的不断完善,推动了户用光伏业务从0到1的突破,并因此具备了从1到N的爆发基础。

进入从1到N的爆发阶段

户用光伏本身具有很好的商业吸引力,目前户用光伏还有一定补贴,而且可以全额上网或者余电上网。因为涉及民生工程,上网及电费支付也没有太大风险。

从这个角度来讲,户用光伏的吸引力大于工商业分布式光伏,2020年户用光伏占分布式光伏的比例超过64%。

因此,只要商业关系捋顺,就自然具备大规模扩张的潜力,特别是华北、华东、华南等光照较好、居住密度较大、经济较好、电费较贵的区域。

尤其类似中来股份,通过商业生态的打造,将能源央企的资源和资金导入进来,解决了户用光伏发展的最大瓶颈和最大痛点,让户用光伏这个行业可以在“不差钱”的资金驱动下厚积薄发,而这正是任何一个领域从1到N的最大特征。

可以预见,在商业模式捋顺之后,作为光伏组件重要消纳渠道的户用光伏领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资金涌入,并推动这个业务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进化。

目前,行业内普遍预计2021年我国户用光伏将新增装机15GW,相较于去年10GW的基础上增长50%。

在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背景下,已经进入平价阶段的光伏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到2030年光伏和风电的装机量将超过1200GW,未来电力将成为主要能源,而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又将是电力来源的主力,在集中式光伏电站受资源约束的背景下,分布式光伏作为长尾将是新增光伏的重点,尤其是“户用光伏+家庭储能+电动汽车”更将释放无穷的潜力。

我国约有4亿户家庭,在全民“碳中和”的总动员下,如果其中有3000万户家庭安装光伏,市场容量就超过1万亿元。

这是一片刚刚被验证但还没有被开发的长尾市场。




责任编辑: 李颖

标签:户用光伏,国电投控股,中来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