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永煤公司车集矿机电一队主副井电工班班长、游弋工作室负责人游弋带来了2份建议,分别是《关于推进技能人才政策加速落地的建议》和《关于如何让工匠精神更好服务制造强国的建议》。
技能人才总量不足,供求不匹配
“总量不足、文化水平偏低、供求不匹配、平均年龄较高是我国高技能人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游弋表示。
技能人才短缺是游弋在调研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如今,这一问题呈现出一线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双短缺、从阶段性缺工到常年化缺工的新趋势。
有关资料显示,全国高技能人才缺口近100万人。我国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数的6%左右,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技能人才占比相差甚远。高技能人才比率较低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一大障碍。
游弋介绍,现行的技能岗位仍以“70后”“80后”为主,他们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多数为初中、高中、中专毕业生。
对于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游弋认为有四个方面。
一是历练周期长。技能人才都是在学中练、在练中学,这既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又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技能需要艰苦而又漫长的时间历练,短期内难以看到回报。
二是承受风险大。游弋在调研中发现,不少人认为,技能人才要承担设备操作和保养的主要责任,“干得多,出错的概率就大”。这严重影响年轻人提升技能的意愿。
三是社会认可度低。传统的人才政策和管理制度将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划分成两种人才类型,形成了两个互不兼容的管理体系,在两类人才之间设置了不可逾越的政策性壁垒。
四是横向对比待遇差。游弋在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人认为传统企业技能人才薪酬待遇低,一些新兴产业工作,如网约车司机、快递员、送货员、网络主播等有更好的收入。在此情况下,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将目光放在传统企业的技能岗位上。
重视人才培养,力推政策落地
针对技能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我国已出台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实施意见》等,各省也出台了一些具体落实方案,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视。
“但总的来看,一些政策还较为孤立,缺乏相应的支持政策,落地的基础和条件欠缺,企业落实政策的积极性不高。”游弋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完善制度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激励杠杆或税收优惠杠杆,对于在实体产业落实技能人才政策的先进单位,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在改革攻坚的同时,有更多余力兼顾技能人才培养。
“政策的生命在于实施,取得实效在于政策落地。”游弋说。
近年来,针对技术工人待遇提升,职称与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衔接,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等情况,国家层面、各省、各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举措,但实际效果还不明显。
游弋认为,一方面是企业内部存在生产经营压力,另一方面存在跟踪落实力度不够的问题。他建议,完善督导落实机制,督促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积极推进政策落地。
培育工匠精神,服务制造强国
“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支撑,各级工匠是促进中国制造和服务迈向中高端的重要基础。”游弋表示。目前,我国仍是制造大国,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高端设计低端制造的问题,体现出我国技能人才整体素质偏低,更主要的是缺乏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
如何培育工匠精神,服务制造强国?游弋提出三条建议。
一是支持学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把工匠精神纳入基础教育和人才培育的全过程,发现孩子各自的优点,分类培养;支持学校完善劳动竞技环境,提升软硬件设施,引导孩子形成做事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习惯。
二是支持企业对工匠实施梯级培养。支持企业出台工匠梯级(一级、二级、三级)培育政策,激励更多青年人学习工匠、争当工匠、赶超工匠。
三是提高和落实工匠人才待遇。建议将各级工匠纳入政府津贴范围,增强各级工匠的荣誉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实施各级工匠荣誉津贴终生制的激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