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必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坚决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落实“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特别为统筹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实施的方向。
“循环经济”( Recycling Economy)概念最初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D. Pearce和R. K. Turner提出,其含义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达到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并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但在其诞生后并未立即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近些年才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的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上个世纪60年代,源于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到1972年,罗马俱乐部在《增长的极限》报告中倡导“零增长”,引起人们对城市发展本质的关注;到80年代人们对废弃物的治理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实现了从“排放废物”到“净化废物”再到“利用废物”的变化;1992年,联合国世界首脑环发大会发表《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渐深入人心。2002年,世界环发大会决定推行清洁生产,并制定行动计划。在此背景下,循环经济应运而生。
二、循环经济的内涵
1.循环经济的特征
长期以来人类一直遵循着这样的一条道路发展,即:大量开采资源-大规模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产生废物,这是一种由资源到废物的线性开环系统,是一种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表现为高开发-低利用-高排放的特征,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而循环利用模式主要利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和“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的和谐物质循环模式。
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经济循环圈(系指生态经济再生产的循环往复和周而复始的转化过程)的矛盾,既由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引起,也是由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而激化,也就是说,生态经济循环圈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主要是通过经济循环圈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引起的。而循环经济以“4R”原则,作为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准则,来强化生态经济圈的循环转换功能,通过强化生态循环圈和经济循环圈的双重转换机制,以寻求生态、社会和经济循环圈的协调发展。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即4R操作原则:
减量化原则 (Reducing)通过清洁生产预防废弃物的产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以期尽可能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减少对物品的过度需求,从而提高资源物质循环的利用率和环境的同化能力。
资源化原则(Reusing)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加大,以经济系统物质能量流的高效运转,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再利用原则(Recycling)提升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实现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少排放垃圾的分类。
重组化原则(Reorganizing)针对产业链的全过程,通过对产业结构的重组与转型达到系统的整体最优。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提升环境容量,实现经济体系向提供高质量产品和功能性服务的生态化方向转型,力求生态经济系统在环境与经济综合效益最优化前提下可持续发展,以强调生态经济系统最优化运行为目标。
2.循环经济的主体
实施循环经济的主体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微观方面以具有一定污染型的企业为代表的单个企业或企业集群,中观方面则以工业园区为代表的工业集中用地,宏观方面则以生活居住区为代表的整个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
(1)企业或企业集群:要求单个企业或企业集群按照4R原则进行生产。
(2)工业园区:具有组织网络共生关系的企业之间,按照不同的生物链关系,实现资源和物质共享,使这个组织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成为另一个组织或企业的能源或材料。
(3)生活居住区:指回收利用生活居住区产生的生活垃圾,把它们转化成能源,包括污水的循环利用,生活垃圾的工业利用和处理等等。
3.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不应该仅仅在生产技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应该深入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全过程。正是资源的有限性产生了循环经济,而这种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在当代社会更加突出。以广东省统计数据来看则更令人心头一震:
从土地储备看,广东GDP每增加100亿元(以2000年至2003年计,下同),就要耗用约61100亩的耕地。按这样的速度下去,要实现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就要再用一个珠三角那么大的土地,广东将无地可用。
能源消费看,GDP每增加100亿元,要耗能64.22万吨标准煤。按此速率,GDP比2000年翻两番时,全省能源消耗将达到2.69亿吨标准煤,这是个非常巨大的数字。
从人力资源看,GDP每增加100亿元(以2003年计),平均需增加12.1万个劳动力。按此速率,GDP比2000年翻两番时,需要在2003年全省4325.9万个社会劳动力的基础上再增加3078.3万个劳动力。如果简单地按2003年社会劳动者与常住人口的比例推算,届时全省常住人口将近1.5亿人。这么多的人口,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和社会资源都将难以承受。
从水资源耗用看,2003年全省废水排放量是54.6亿吨,废水处理率只有40.6%,致使全省17%的江河水质低于V5类。空气等资源的质量问题也无不严峻。
当然向广东这样的情况在全国都很普遍,对某些单个城市而言就更加严重,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单靠投入增加来推动发展,按近几年的资源耗用水平计算,今天的绝大多数人都会看到“山穷水尽”的那一天!因此,坚持循环经济十分必要,是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三、循环经济理念在城市规划的借用
通过对“家园城市”、“生态城市”的历史回顾,深刻地感到不能单就城市规划谈城市规划,而应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动力与条件。从哲学高度讲,城市发展过程受制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两对矛盾关系的发展变化。城市永远是人的城市,城市的原动力恰恰是人与人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多因素相互作用,彼此影响而形成的合力。
我国首家循环经济生态城市试点单位贵州省贵阳市自2002年启动以来,已顺利完成全国第一个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总体规划,制订了全国第一部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地方性法规,并全面启动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科学规划,点上突破;制度规范,全民参与”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
科学规划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城市规划是经营城市的灵魂,一个科学的总体规划本身就是最大的资源和财富。现代城市规划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城市空间的机械布置和物资构建,而是把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的结合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更多地融入城市规划之中,使城市的环境、建设、保护、整治等问题在规划中应有充分的体现,并贯彻于规划的每个层次、每个环节。而这些需要正为循环经济思想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创造了条件,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要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制定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的内容既有企业层面的,又有区域层面的,还应有社会层面的。而循环经济在城市规划中的借用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1.经济层面
以发展循环经济理念指导规划,必须在注重“技术规划”的同时,加强“经济规划”的研究和探索,发挥城市规划的财富功能。通过合理规划对城市的发展方向、功能分区、公用设施、重点建筑等进行明确定位,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最优化。在城市规划时还应注意构思好概念、营造好热点,形成城市独特的风格,提升城市整体价值。在城市工业布局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运用城市生态控制原理,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循环再生、污染整治与源头控制等关键性问题,使人类经济尤其是工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最小,对资源的利用最合理,实现“绿色的经济增长”,充分展示规划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实施资源综合利用中的积极作用。
2.环境层面
制定城市生态环境规划,首先要突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由于城市生态环境具有有限性的特点,包括空间有限(对人的容量)、资源有限(对人的物质需求满足程度)、调节能力有限(对污染的自然调节)。因此,在规划时要把城市看作天、地、人共同作用的有机整体,从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范围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估,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畅通和良性循环。其次要注重人工环境的营造。从构建生态建筑系统、城市绿地系统、基础设施系统、生态景观系统等方面入手,多功能、全方位、立体化的进行生态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并且要注重生态、美观、民族特色和现代风格的完美协调,实行保护与开发的相辅相成,使城市空间布局既科学合理、又丰富多彩,城市设计与细节处理既和谐统一、又高雅大方,达到园林化、艺术化的最佳效果。
3.社会层面
城市规划不仅体现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也要体现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如城市建筑既是物质产品,也是文化产品,因此必须加强对历史建筑和风貌区的保护。房屋建筑不等于钢筋加水泥,通过设计师的手笔可以发掘历史的渊源和传统,塑造楼宇的个性和品位,渲染高雅的艺术氛围和情操,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而对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和旅游等资源的合理规划和综合开发,完善了城市功能,提高了城市品位。通过社区建设、广场及主题公园设计中所映射出的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和休闲文化,使人们于享乐之中自觉接受精神文明的熏陶,进而提高市民的素质,形成平等、自由、健康、祥和的社会环境。
四、基于循环经济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探索
根据循环经济的特征和原则,城市规划重点关注城市工业发展规划、城市旅游发展规划、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城市能源规划、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
1.工业发展规划
工业发展历来存在着资源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的争论,其实就循环经济而言,两者是同样的资源,一个是生产原料资源,另一个是市场需求资源。按照循环经济的4R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最大限度内减少生产原料资源的消耗,节约用料,改进技术,增强原料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内减少耗资源过大(如耗水)的工业项目;资源化原则,一些地区就资源论开发,就资源论发展,这虽然是狭隘的发展观,但是如果不尊重资源存量则会造成资源的过度开发而损坏循环经济发展的源头。因此在工业发展规划中必须重视当地工业资源的存量。同样,市场导向型的工业发展规划仍然要考虑市场的需求资源,针对市场的需求来组织生产规模和经济发展指标,否则就会过度扩张,造成城市发展成本效益的降低,甚至使城市缺乏再生产动力;再利用化原则,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生产废料和废品必须重新利用或开发利用,形成上下游的产业集群;重组原则,当资源发生一些变化后,或者跨地区的资源整合可以扩大竞争力时,可以考虑资源利用和产业空间的重组。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加强对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努力实现企业间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园区内废物的零排放,并通过产业、企业间的协调合作,构筑产品和废物加工链。如在日照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上,为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通过不同企业或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及资源共享,构筑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
2.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资源属于人类共用的自然、社会资源,其开发利用应该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融入循环经济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地、综合地开发与保护,从而使旅游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旅游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应该基于循环经济的4R原则,系统地减少和避免过多的旅游资源破坏,进行合理的规划,从根本上减少和避免旅游废弃物的排放,最终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开发必须考虑到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承载力,在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并应该对旅游资源的破坏进行补偿修复,实现旅游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实现环境的生态平衡以及代际平衡。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旅游活动的进行有必要利用循环经济的原则指导各种旅游活动的进行,应该尽量减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系统地进行合理的资源规划,并有效考虑旅游资源以及环境的自我修复功能和各种资源及环境的资源化转化问题,从而促进旅游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应该利用智力资源产生的科技水平和旅游活动所带来的资金以对废弃旅游物品和环境资源进行重新规划开发,产生新的旅游资源。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原则”提倡对物品、资源应该维护、修复而非频繁更换,并要求开发商应该考虑到产品的修复的简便性以及易于升级换代。这一原则用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中,就是要求旅游资源开发商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如何设计与布局可以更少的污染及环境的破坏等,充分注意对旅游资源及环境的及时修复。循环经济的“重组化原则”则提倡对旅游资源消耗的评估进行适当的调整,如果某一地区的承载量过大,则需要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重新调整和设计,重新优化旅游空间。同时,循环经济也要求作为旅游者的消费者,应该有环境保护的意识,尽量减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
3.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载体。按照减量化原则,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运行目标之一是少投入、高利用。因此,在对城市土地进行规划时,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环境和资源为依托,科学运作土地资本,大力发展循环土地经济,实现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环境最佳保护;按照资源化原则,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充分考虑到城市未来的发展、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科学划分经济功能区。在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要按利用化要求,从根本上实行由传统的单向思维向新型的多向循环思维转变。按照循环经济的思路为指导,实现减量-再用-循环的最大效益目标。要求为了达到一定的生态经济最优目标,在全面认识城市土地资源现状构成、质量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前提下,从分析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入手,着眼于土地供需状况的系统分析,利用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对城市一定数量的土地利用结构、方向;按照重组原则,则要求土地利用规划在时空尺度上,分层次进行安排、设计、组合和布局,并通过制定政策和措施规范人地系统的协调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系统功能,获取土地利用的最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城市基础设施按照循环经济原则要求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关注供水与排水能力,以及污水处理厂与垃圾处理厂建设。减量化原则要求在水资源相对匮乏地区严禁建设耗水量大的企业;资源化原则要求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本着节约利用的原则,禁止浪费水资源;再利用化原则要求对使用过后的水资源和垃圾采用分类回收再利用,如生产废水可以经过简单处理后再利用,生产和生活污水可以通过污水处理达到相关利用标准再使用,垃圾分类回收,对于可以再利用的垃圾可以再加工,进入生产流程加工后再一次进入到商品使用阶段。
5.城市能源规划
能源虽然有些是可以再生的,但是也不是取之不绝的。按照循环经济原则要求建立和使用电力和煤气等清洁能源。减量化原则要求提高能源生产的技术,在最小化原料消耗下实现最大的能源生产,尽量减少火电开发,鼓励水力发电、风能发电和潮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发核电;资源化原则要求能源选择的多元化,根据不同环境有选择的使用能源,如农村地区大力发展小水电和沼气,对于边远多风地区发展风力能源,对于沿海地区可以发展潮能,对于缺乏水和风的地区则发展火电等;再利用化原则则要求能源的重复使用,如多级水电的开发,再则还包括能源开发过程中造成的废物和垃圾的再利用,如火电厂的煤渣等可以回收利用制造煤砖等;重组原则要求能源生产具有良好的设计和工作程序,尽量减少能源的浪费,可以把平时不用能源重新组合和储存,分配给使用大户或高峰期使用。
6.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一般是点线面的组合,可以是相互独立的,也可以是网络状的。按照循环经济原则,绿地系统规划关键在于绿化植物的选择和搭配方面。减量化原则要求珍惜利用每一棵树,行道树树种尽量是树冠面积比较大的,同时尽量减少草地的铺装面积,多使用绿化效果较好的树木,节省绿化空间,营造更多的公共开敞空间,如广场等;资源化原则要求尽量减少外来大树移植,同时减少带刺、有毒和落果的树种;再利用和重组原则则要求城市建设过程中绿化植物搭配应该是多层次的立体绿化,从上到下实现乔木-灌木-草丛的生态效应。
7.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城市环境主要包括资源能源开发利用效率方面、经济过程减污高效方面和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方面。按照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要求生产布局所产生的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尽量少,加强能源的集中供热,要求建立招商引资的监管,对严重影响生态系统而缺乏必要处理技术的企业实施进入门槛,禁止对环境影响特别严重的项目上马;资源化原则要求优化产业结构,开发选址的生态适宜度评价,经济过程的清洁生产和污水排放的总量控制;再利用原则要求水的循环利用、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清洁能源的替代等;重组原则要求设备更新和工艺改造,把产生同类污染物质的企业集中布置,集中处理。
8.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公共交通越发达,能耗越低。西欧发达国家与美国的人均汽车拥有量接近,但人均能耗只有美国的一半,公共交通比美国发达是主要原因之一。循环经济要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原则,发达的公交系统能减少人均道路和交通设施的使用面积,避免大马路和宽马路过分的出现;资源化原则也要求大力推进绿色公共交通,采用低能耗、低污染的燃料,如用甲醇、天然气,并推广使用电车等;重组原则要求充分利用城市空间采取立体交通,大力利用地下空间发展公共交通,同时发展智能交通,通过GPS等先进技术让每一个驾驶员都能随时知道何处交通拥堵,以选择最通畅的道路,达到节能的效果。
五、建立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的建立不能仅仅靠技术手段,还需要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主要由法律和法规支撑体系、经济政策支撑体系、经济评估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思想意识体系等。
1.建立形成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支撑体系
法律和法规支撑体系主要包括:制定和完善支撑、保障建设循环经济城市的法律法规体系,研究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先进管理模式。完善法规体系,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推动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循环经济将“资源-产品-废物”这一传统的线性物流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模式,充分提高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生态效率,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对现有的经济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重点要健全法制,目前我国建立了《清洁生产法》,而《清洁生产促进法》已于2003年1月1日开始实施,应该说这是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在法律方面的一个良好开端。
2.建立经济政策支撑体系
完善政策,对现有宏观经济政策体系进行改革,逐步建立绿色的产业、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政策体系,引入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等,明确生产者、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实践循环经济的制度。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对城市规划、资源开发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和重大经济政策实施战略环境评价(SEA),对规划和政策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充分评估,并对不可避免的环境影响提出防治措施,真正做到把环境保护目标、任务、政策措施有机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为了评价规划和项目实施带来的环境影响,如欧盟于2001年6月27日就出台了2001/42/EC指令,要求欧盟成员国必须于2004年7月21日前执行战略环境评价,涉及的领域包括农业、林业、渔业、能源、工业、交通、废物管理、水资源管理、电信、旅游、城镇规划、土地利用等。
3.建立循环经济的经济评估支撑体系
坚持绿色GDP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全面考核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指数。新的指标体系来衡量社会经济的发展,考核各级干部。一些地方常常把发展简单等同于经济增长,又把经济增长简单等同于工业增长,在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中,把GDP、招商引资和投资项目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于是许多地方政府往往不顾本地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大上高污染、高消耗的项目。新的指标体系不仅要反映经济增长的总量水平,更应该反映出经济增长的质量,反映出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生态和资源的代价。绿色GDP就是符合上述要求的一个很好的经济指标,应该及早推广实施。
积极推行循环经济,尽可能降低能耗、物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在产业发展中,促进企业充分应用产业生态学等先进理论,通过采取面向环境的设计,绿色供应链,延伸生产者责任,使用服务替代产品等方式,提高产出效率,减轻环境污染。
4.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技术支撑体系主要是指包括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具备循环经济思想的城市规划技术路线、避免城市规划的盲区、加强城市管理等。我国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即我国的工业化要实现“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展新科技,建立与环境和谐的,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技术支撑体系。在监督管理方面,使用环境管理审计体系(EMAS),审计企业的环境管理行为。要求企业推行清洁生产,通过生态标签树立企业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保护好环境。
5.建立循环经济的思想意识体系
循环经济的思想意识主要指鼓励公众参与,增强循环意识,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包括推动居民享有绿色消费观念,主要包括:提高公民绿色消费意识,大力推行绿色包装,大力开发绿色产品,使用环保装修品;选择生态住宅,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规划,开发建设生态住宅;节约利用生活资源,主要包括:节约水电,分类丢垃圾等;积极参与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主要包括:参与城市规划公众咨询,参与城市建设听证,参与城市管理咨询等等。
六、结语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我们在推进发展中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把循环经济思想推广到整个城市规划体系中,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建设循环城市,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