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19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国方略》中提出:"当整治黄河工程完成之日,此河口将得为航洋汽船所经由,自然有一港口萌芽于是。"90年后的今天,中山先生描绘的这一宏伟愿景终于在社会主义新中国变成了现实。
2009年 4月26日,随着满载陶土的唐山籍"茂韵58"货轮靠泊东营港码头,东营港2×3万吨级散杂货泊位正式投入运营。与此同时,东营港2×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也将开工建设。扩建后的东营港已经成为黄河三角洲及鲁中、鲁北和其他沿黄内陆地区的重要出海通道。同年9月,沿黄九省区航运管理部门在兰州共同签署《黄河航运发展区域合作框架性协议》,黄河航运联合开发建设就此正式启动。根据此前国家交通运输部组织编写的《黄河水系航运规划报告》,2020年前将实现黄河区段通航,能够行驶300吨级船舶;2030年,实现全线通航,跨省达海,通行300~500吨级船舶、船队。届时,黄河将成为横贯我国北方的一条现代化水上运输黄金通道。内河航运的复苏,更将使东营港的腹地大幅度向纵深扩展,水运交通对黄河三角洲乃至整个环渤海和沿黄地区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将大幅度增强。
东营港是东营建市以来单项投资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是东营"三路两港一场"立体交通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营港区等深线密集,是黄河三角洲泥质海岸中最适合建设深水码头的理想港址,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目前,东营港已建成泊位16个,其中3万吨级泊位2个,万吨级以下泊位14个,是黄河三角洲地区拥有泊位最多的港区,年内还将开工建设2个5000吨和2个5万吨级液体化工泊位。由于东营港地处渤海湾与莱州湾的交汇处,是辐射黄河三角洲150公里服务半径的中心点,可为黄河三角洲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海运支撑,并成为衔接环渤海经济区与沿黄经济带的重要枢纽,进而成为黄河三角洲通达我国沿海地区及世界各地的海上门户。尤其东营港腹地内石油化工产业已初具规模,一次炼油能力已达2000万吨以上,石油、液体化工品需求广阔。特别是随着中海油大型石化基地的建立,产业规模将大幅度提高。依据东营港自身条件和腹地货源状况,突出自己的重点和特色。建设适应黄河三角洲石油、石化产业发展需要的油品、液体化工品等专业化码头,走以专求强、综合发展的路子,成为加快东营港建设的必然选择。
东营港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建港条件和现有的规模效应,将责无旁贷地承担起黄河三角洲支撑点和突破口的重任,成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新引擎。东营市现正在结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重新编制港口规划,增加泊位数量,扩大港口规模,丰富货物品种,完善港口功能。届时,一个定位准确、规模宏大、功能完备的东营港将呈现在世人面前,并通过充分发挥其对内对外的双向聚集力和辐射力,成为连接黄河三角洲与国内外经济区的纽带、桥梁和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