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上海华信事件影响,又一家国有企业——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陷入债务追偿泥沼。
此前据媒体报道,中国华电集团、福建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淮南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日照港集团多家国有企业卷入上海华信集团的贸易融资“套路”——“它们借钱给华信,或者由他们背书,帮华信在银行借款,通过关联贸易实现借款和回款”,并有多位高管受此牵连落马。
近期,借由庭审,云能投集团与上海华信之间高达20多亿元的融资借贷浮出水面。专业人士指称,从庭审材料来看,双方之间近20亿元的贸易往来亦存在虚假贸易之嫌。其中,华信事件爆出前夕,云能投集团还帮助云能投集团与上海华信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向银行融资8亿元,合资公司将该笔费用转入三家供货方后,贸易并未如期发生,但该笔贷款却至今不知所终。诉讼由此而生。
云能投公司融资8亿元不知所终
2019年4月1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第四法庭,原告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诉云能投(上海)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下称上海能源公司)、上海华信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华信)、北方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北方石油)等11家被告的诉讼在此开庭,本案涉案金额高达8亿多人民币,其中6位被告均未到庭。
工商资料显示,上海能源公司是云能投集团公司的子公司,由云能投集团和上海华信集团各出资5亿元成立。
诉讼的起因如前所述,2018年1月15日,云能投集团与上海能源公司签署《统借统还借款协议》,约定2018年1月16日前者向后者提供5亿元借款,1月22日向后者提供借款3亿元,用于上海能源公司补充运营资金。借款期限是从2018年1月16日至12月31日。同一日,上海华信签订《保证合同》,对上述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记者从《统借统还借款协议》看到,该统借统还融资模式为:由云能投集团向金融机构取得借款,将所借用资金分拨给下属项目公司。合同签订后,云能投集团如期从公司账户向上海能源公司的建行支行账户划转借款8亿元。
借款一个多月后,2018年3月1日,上海华信集团掌门人叶简明被媒体爆出被查,华信事件由此爆发,相关公司纷纷采取措施自保。
相关材料显示,事件发生后,云能投集团委托云能商业保理(上海)有限公司,分别追加上海华信等多家关联企业为债务提供额外担保。这正是前述诉讼涉及多家被告的原因。
但记者调查发现,该8亿元却未及时收回。
贷款发放之后发现供货方没履约能力
根据购销合同,云能投集团向上海能源公司发放的这笔8亿元融资贷款,用途为向三家公司支付轻质燃料油、乙二醇的购销款,该三家供货公司分别为黄河国际贸易(郑州)有限公司、金砖国际贸易(襄阳)有限公司、新丝路国际(和县)有限公司。饶有趣味的是,工商信息显示,三家供货公司的控股公司均为香港注册的公司。
上海能源公司称,将借款几乎全部用于业务,作为采购款支付给了供货方(前文的三家公司)。
吊诡之处是,华信事件爆发半个月后,亦即云能投集团的8亿元国资贷款刚刚放出两个月后,云能投上海能源公司便分别于2018年3月16日、18日、19日,与上海华信以及三家供货公司之间各达成了内容相一致的三方确认书,该确认书载明:鉴于丙方(指三家供货公司)无合同履约能力,且无法按时履行合同约定义务,经协商,乙方(上海华信)承诺向甲方(上海能源公司)偿付甲方已经向供方支付的款项。
2018年6月,云能投集团以“因上海能源公司履行债务的能力及保障性显著降低,债权陷入不能实现的现实危险,因而提前要求后者返还借款及利息等”为由向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根据购销合同,合同签订后180天内付款,并于合同签订后180日内交货。为何8亿元国资贷款支付两个月才发现供货方没有履约能力,前期为何未发现?即使没有履约能力,为何不向供货公司追缴?为何8亿元资金短短两个月就蒸发了?
记者就相关问题前往云能投集团采访,并留下采访提纲,工作人员称会向领导汇报,但截至发稿未予回复。记者致电上海能源公司董事长杨飞,对方称打错电话后挂掉。致电云能投集团董事长段文泉,其回复称采访事宜直接联系办公室。记者分别致电上海华信集团、云能投上海能源公司座机,始终无人接听。记者致电三家供货公司的座机电话,均无法接通或为空号。
记者在云南省纪委官网注意到,自2018年12月21日起,云南省委第九巡视组对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巡视,随后的巡视情况反馈中便指出云能投集团存在“经营风险凸显,国有资产面临较大损失风险”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要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规范下属企业的经营行为,特别要加强财务管理,强化集团对大额资金使用的监管,切实防止国有资产重大损失和幕后交易,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关于该笔8亿元的贷款问题是否存在审核不严、监管疏忽问题,以及如何追责,目前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