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贸煤炭市场来说,6月原本是传统意义上为迎峰度夏提前准备的补库时期,7、8月则是高温带动民用电激增的用能高峰期,煤价的上涨会贯穿以上两个时间段。去年同期数据显示,2017年7月24日现货价645元/吨,较6月初累计上涨88元/吨,涨幅达15.8%。而今年,截至7月20日,相关数据显示环渤海动力煤现货平仓成交价为656元/吨,较6月初下降16元/吨,前期虽小幅上涨,但动力明显不足,从7月10日开始持续阴跌,合计回落了28元/吨。是什么原因导致旺季煤价跌跌不休,产地、港口现货销售冷清呢?
一、煤价处于相对高位
尽管当前煤价与前期煤价相比有所下跌,但较国家的500-570元/吨的绿色区间仍存在较大差距,且2017年煤价从6月初开始持续上涨88元/吨后,才达到645元/吨,仍低于当前煤价11元/吨。因此价格的阴跌完全可以定位为:高位震荡回落。
二、政策保供成效可见
1、电煤中长期合同有效稳定供求关系
煤、电双方的长协合同在签订量、定价机制、合同期限方面均有明确规定:年度合同量在30万吨以上,以535元为基准价格+浮动价格定价,合同期在一年以上。2018年煤价整体高位运行,年度长协、月度长协明显低于市场煤价格,较大的价差使得长协“稳价器”、“压仓石”的作用凸显。夏季煤炭会议上签署的三年以上的中长期合同,作为年度长期合同的升级版将更加有利于减少煤炭供需的波动,有效稳定煤炭市场。
2、平价煤适时补充市场
为了遏制5月份煤价的持续、快速反弹,保障沿海市场电煤供应,多家重点地方煤炭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组织远低于市场价的平价煤投放市场。6六月份开始,在路港协同护航下,近300万吨平价煤陆续抵达港口,短时补充作用明显,有效地冲击了高价市场。
3、进口煤放量
据悉,从6月份开始相关部门放松了对进口煤的限制,通关时间缩短,进口煤增量明显。海关数据显示,6月我国进口煤及褐煤2546.7万吨,同比增长17.9%;上半年,我国累计进口煤及褐煤14618.7万吨,同比增长9.9%,增速比1-5月扩大了1.6个百分点。
三、电煤市场供需宽松
1、原煤产量增长
主产地在环保督查 “回头看”及安全大检查的重压之下,今年的原煤产量却仍保持恢复性增长。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份我国原煤产量3.1亿吨,同比增长10.6%;1-6月份,全国原煤产量16.97亿吨,同比增长3.9%。
2、中、下游库存充裕
北方下水港、东南沿海接卸港、沿江港口及电厂库存在5-7月份均呈连续上涨走势,且较去年同期水平偏高明显,电煤供应链条库存充裕。据秦皇岛煤炭网数据显示,环渤海(秦、唐、沧)港口存煤增长明显5月份日均存煤1930.5万吨;6月份日均存煤2033万吨,环比涨102.5万吨;7月1-22日日均存煤2269.8万吨,环比涨236.8万吨,同比涨630.4万吨,同比涨幅高达38.5%。同时,沿海六大电厂库存高企。5月日均1295.6万吨;6月日均1352.3万吨,环比涨66.7万吨;7月1-24日日均1519.8万吨,环比涨167.5万吨,同比涨236.4万吨,同比涨幅高达18.4%。
3、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5月份,工业用电需求旺盛、气温偏高,火电同比增长10.3%。市场各方对今年煤炭需求产生较高预期。但进入6月份后,全国平均气温较往年同期仅偏高0.8℃,而水电及新能源发电替代作用增强,火电同比增长6.3%,增速较5月回落4个百分点。 从电厂日耗数据上看, 5月六大电日均耗煤72.2万吨,同比增长11.5万吨;6月日均耗煤较5月有所回落,6、7月同比涨幅较5月明显收窄,市场各方预期的高需并未出现。
综合看来,剔除特殊时段政策宏观调控手段的干预,煤炭市场价格的走势终归要回到供需基本面的变化。此轮电煤价格在需求旺季的下跌,归根结底还是需求耗煤的增长远不及供应侧存煤总量的增加,供需相对充裕才是本次降价的主要内因。后期随着环保督查的结束,符合环保要求、达到复工条件的矿井将陆续复产,煤炭供将会增多,加之,政策导向上仍有下降压力,煤价存在继续下跌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