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智能充电新时代需要思想碰撞

2018-07-05 08:46:00 新能源汽车网

6月28日,以“智能生态 打造充电新时代”为主题的2018(第三届)中国充电桩创新峰会顺利闭幕。在以“智能时代的创新与变革为主题”的高端对话环节,主持人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与产业联盟常务副秘书长郑甲兔,和万马新能源总裁施泽忠、北京华商三优副总经理丁晓伟、聚电新能源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厚志、万帮新能源投资集团战略市场中心总经理王常青四位嘉宾,展开了精彩的思想碰撞。以下为现场观点选登:

互联互通“时间表”

郑甲兔:我想从最尖锐的角度问问四位领导,实现互联互通过程当中,是技术的壁垒,还是政策的,还是市场的因素大一些?实现互联互通,我们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李厚志:充电桩互联互通,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目前这个阶段并不会给我们带来特别大的经营上的帮助。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做互联网运营,从充电桩企的流量角度来说,桩布下去基本上就决定了流量大小。比如说我们有四万个充电桩,大概能够辐射到的车主就那么多,一家小的运营商,他能辐射服务的车主也是有限的,做再多的互联互通,对新增流量并不特别明显。但是这里面要付出整个开发团队大量的时间成本、运营成本。但是这件事情我们还是要做,我们要给车主提供更好的服务。即便我们不做,可能到最后也会有人做,比如腾讯、百度、阿里这些企业随时有一天可能会进入到这个行业来做这件事情。

丁晓伟:从用户角度来说,这确实是切身相关的课题,我觉得从技术角度来说,首先大家是旗帜鲜明的,更细致的标准肯定是有助于技术推进。抛开技术或者实施快慢的因素,我们来探讨商业本身互联互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问题。

关于互联互通,我们作为充电桩的制造也好,运营也好,大家都在一个战壕里。网上的用户入口打破了现有的O2O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在充电桩充分竞争或者密度足够高的情况下,线上导流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时候,发展就会加速。虽然市场压力不大,但是要做工作的很多。未来,实现互联互通可能是还有一些痛点需要解决的。

施泽忠:互联互通最终肯定是要实现的,我觉得互联互通应该从多个层面上来看,一个是汽车层面,就是跟车企连接的层面,一个是桩企,如果互联互通没好处,大家肯定是不会做的。以银行卡为例,经过十几年时间现在才实现互联互通。其实从投资角度来看,它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从用户角度来看,用户有自己的诉求。从标准技术上看,互联互通并不没有太大的难度。

王常青:这个话题很敏感,但是不能逃避。企业应该实现互联互通,现在我们讲的互联互通是希望有一个第三方平台,无论是北京市的平台还是上海的,各地都有一些平台,希望把所有运营商的充电桩挂到他们的平台上去,以第三方角色互通所有运营商之间的桩,这是一个过渡的阶段。

但是互联互通的最终场景应该是运营商之间的互通,而不是需要借助第三方。运营商之间打通,用户无论下载哪个APP,都可以使用不同运营商的充电桩,这其中无非就是谁能更好地服务好用户,谁更能站在用户的角度上去做一些线上运营,线下运营的活动。最终让这个行业,让这个市场走向用户,而不是封闭的。所以在这点上,我们跟一些友商实现了互通,我们愿意开放平台,让用户有更好的体验。互联互通是大势所趋,只是大家在这个过程当中的选择以及开放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迟早会走上这条路。

关于“ 物联网+”

郑甲兔:随着物联网技术成熟,将来物联网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商机。

王常青:物联网的商机肯定是有,现在充电桩我个人觉得还不够智能,真正能够智能的是什么呢,现在有机器人充电,有线的充电装,无线的充电人操作,但是这个可以用机器人替代,通过物联网可以实现这项技术,充电枪直接找到车上的充电口,打开插上,不需要拔插,刚才说到的物联网跟家里面任何一个东西连接,跟车连接,预约充电,分时段充电都存在极大的商机,不仅仅是商业利益上,更多是商业技术上,给用户带来便利性,让使用场景更加多元化,这方面有很大的潜力。

施泽忠:实际上我认为刚才提到的物联网,我认为充电桩市场三四十万台阶段,目前还是建设阶段,是不是要把技术准备做好,我认为还没有到搞互联网,物联网的阶段,还是脚踏实地一个桩一个桩做下去为主,首先要用,从零到一要有这个桩,这个桩要具备这样的功能我今后要理解,我们需要提供的功能。今后至于说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是真正达到一定规模以后,会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出来,可能会有相应的价值出来,这是我的看法。

丁晓伟:其实郑秘书长刚才提的问题两层意思,第一是出了一个政策,这个政策是新能源,第二我们技术背景,物联网技术发展,这两个技术毋庸置疑,甚至他不是一加一,互联互通发展,5G的发展相得益彰,当然充电桩也是,我觉得有几个场景,抛砖引玉。关于能源互联网,刘董主旨演讲当中提到,能源互联网是我们企业战略去做的,高度重视,高度看好这个行业。那个政策里面,调频是通过新能源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加上电动汽车,无论是电动汽车本身这块电池现在是可调的负荷,以及未来双向负荷,以及电池梯次利用,都是对我们网的稳定,互联互通的消纳,以及电动汽车充电弹性,都是一个应用。当然这些应用无可避免是需要互联网的调度合乎支撑,作为5G或者互联网的应用,接着王总刚才说,现在我们充电过程当中还有无人驾驶的应用,凡是我们在充电过程当中,整个过程当中凡是有人介入,就是通过物物相连。

李厚志:我觉得先从企业经营角度来说,5G商用,各种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的提升,对我们成本下降这块儿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说NBLT,设备端的成本有一个大幅度下降,运营商的资费也会有大幅度下降,就目前这个阶段而言,运营商的资费和物联网的设备模块在整个充电桩设备成本占比不高,但是接下来从整个智能停车场的角度,比如说智能计费,停车场充电设备的智能计费,又比如说共享汽车和智能地锁,智能充电桩,智能监控设备,这几样监控互联,能够完成一站式智能停车,包括智能取还车一系列的用户行为,这是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当然这需要各个企业通力合作。

关于三种充电模式探讨

郑甲兔:关于充电模式,我们说的有线充电,无线充电,包括换电,针对三个充电模式,随着互联互通汽车增加,包括充电领域不断的去完善,将来这三种模式是怎么样一个走向,或者怎么样细分一些市场,比如说什么模式更适合什么市场,大家可以剖析一下这个观点。

李厚志:我们聚电还是以有线充电的模式为主,另外两个领域我们牵涉的不多,接下来几个发展方向也可以跟大家交流一下,整个充电市场分为几大块,一个的专用车辆,公交车、物流车、出租车,这类车辆的使用,这类车辆肯定是偏向于大功率,快速,保障运营,另外就是民用车辆充电场景,聚电自有的充电桩还是针对这里面的充电市场,民用车充电。未来几个发展方向一个是能够和电网有一个负荷调节,通过我们长期观察能够发现,小区充电用户充一次电基本上就是一个完善,基本上一天充电行为就是8点到12点,这个时候刚好是社区的用电高峰,当然写字楼也会有类似反向的效果,可能早上八点开始充电,这里面需要我们整个充电设备能够实现的就是智能的调节,能不能用户八点插上,但是从电网负荷角度来说,放到后半夜充电,另外客户充电优先级权重调节问题,比如说虽然八点充电,但是我非常急,我要求九点充完,把价格设的高一点,如果不着急可以后半夜充电,这都是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再有我们之前布了社会上大量的傻瓜桩或者不能上网的充电桩,这些桩如何通过改造纳入到我们里面来,有一些厂站已经做了设备的早。最后一个,我们在充电领域的调整,就是充电桩的简化简化再简化,整个深圳市的新报市的停车场,30%的停车位需要建设充电桩,停车场年审需要10%的停车位充电桩,这都需要大幅下降我们份额,甚至简化为一根充电枪,这是我们接下来做的一些探索,无线充电是我目前没有接触的领域,换电模式我们目前也没有接触。

丁晓伟:这个命题确实随着电动汽车诞生之初就有,我本人从2010年,2011年也做这个工作,那时候是公交的换电。刚才田博士的管理我觉得就是我的观点,局部枢纽型的以更快更智能,服务体验更好的作为有益的补充。另外换电,我觉得可以尝试,我个人相对持一个怀疑的态度,另外关于无线充电是跟无人驾驶结合。关于设备方式我也是高度认可,咱们这个论坛确实是经营汇聚,一是更加智能化,另外一个随着电动汽车充电的两个场景的变化,会对整个商业业态发生变化,可能未必是对于充电设施的密度,对充电设施密度依赖性是不是降低。第二随着充电设施保有量更加便捷方面,因为大家对于充电时间敏感度绝对不是几分钟,会对整个充电形态也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施泽忠:我认为充电模式其实就是把这个能源输进去或者输出来,就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输进和输出,我认为从几个维度来看,充电模式决定的不是我们,我认为是几个,第一个就是车企,车企今后要出什么样的车给用户用更方便,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关键的用户想要什么,我希望充电半个小时玩半个小时,我也挺愿意,如果充电5分钟也可以,有多种的需求。第三个还有充电技术的发展,无论是有线还是无线,大功率,直流,交流,都是技术发展,我认为今后无线充电会推动的更快一点。所以充电模式这个变化,是一个逐渐在发展的过程,会随着车的发展,用户的习惯养成,包括我们还有一个维度,国家电网需要我们有序充电,安全充电,他的要求提出来,对我们整个充电模式会有变化,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也有可能是这样的。

王常青:这个问题答案都差不多,最后一个回答发现我得找角度,从哪个维度来回答,李总从不同的用户这个角度,我也是认同的,不同的应用场景,建设场景。其实非要问我说这三点哪个技术将来会成为主流,我还真不知道,从我感觉应该都会存在,任何一种技术的发展,取决于技术成熟度,取决于商业化的成熟度,包括无线充电也一样,主要你的技术是不是成熟,无线充电也好快换也好,第二车企是不是配合,车企绝大多数都是充电的话,那你的无线充电,快换只能成为特定场景下的小众。第三是不同的用户群体,换电他要对应的是你得接受这个电池不是你的,或者说你接受这个电池是在轮流换的,从这种用户的心态上,能不能够被绝大多数接受,我相信一定会有小众接受,包括未来汽车,我们的北汽,长安,奇瑞。

所以在未来发展,换电的成本,电池成本很高。刚才有嘉宾PPT是讲1.5到2倍,无线充电也蛮高的,他的效率上还要解决,这些问题解决之后,达到商业化之后三种技术路线都会同时存在,一定会同时存在

运维与服务有何突破?

郑甲兔:随着市场量不断的增加,运维和服务在收入当中也是一个很大的份额和支出,目前国内成熟的,电信运营商,他们都是委托第三方去运维,我们企业会不会走向这条路,第三方有一定能力的企业来运维,因为目前大部分企业还是自己承担一部分费用,人工成本越来越高,这块是不是有一些更好的思路或者想法,大家可以分享一下。

王常青:充电运维,因为我们跟国网还是不太一样,国网更多的,包括普天他们是招标,国网有几十家设备供应商,这种情况的话,运维成本和难度一定是要高于我们的,刚才我说,我们有自己的德国制造,现在每年充电桩销售量十万台,也为我们北汽,很多主机厂提供销售服务。对我们来说,我们的运维成本应该是咱们友商里面算是非常低的,我们的技术,我们的模块,所有后台软硬件全都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协调起来的话,基本上实现了远程申请,有什么故障可以刷个软件就解决掉。我们现在全国180多个城市,在当地设立子公司大概超过40家,每一个新兴充电的子公司承担了我们设备的运维人员的角色,我本身就有这么多的运维网点,我兼顾了售后角色,从运维效率上,成本上,我们还是不错的,没有特别大的压力。

施泽忠:我认为会的,实际上从企业运营效率来看,如果第三方运营效率高,成本低,给企业省钱,当然做了,将来会产生这样的,这么多桩企,是这么多桩,每个用户会提出这么多需求,也会有第三方企业产生。我们会不会做这个事,我觉得刚才王总说他们效率比较高,产品稳定性比较高,那很正常,他自身的效率比较高,是不是对外开展业务,我们也对自己的产品很有信心,我们质量也不错,我现有的运维是没有问题的,将来会不会再运维其他的企业,或者有一些规模不是很大的,他自己不去建平台,我们也可以去做,第三方肯定会存在的,只是说第三方的出现,是从哪里出现,一定会从我们这些企业里面出现。

丁晓伟: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运维工作本身的界定,有三类的运维需求,一类是设备的运维需求,第二个电气系统,易损件的更新和维护,第三是环境治理的维护和管理,这三类,我觉得第一个情况,刚才王总说的,或者我们大家共同努力,这是永远的方向。第三类还是有一些运维服务需求,另外从运维主体来说,第三方是充电桩企业还是运营商,如果是充电桩只对本桩负责的话,这个肯定是术业有专攻,自己造的东西自己熟。第二,如果说是运营商用的多家企业以及本身涉及到了工作本身对环境的维护,随着技术发展,我觉得运维工作量会越来越少,但是充电设施保有量增加了。

李厚志:我从这几年发展的角度跟大家算算细帐,我过去经历过两个公司给我们报的方案,对我们企业来说就涉及到边际成本的问题,你的核心区域,像基电的话,北京和深圳是我们核心区域,这些核心区域我自有的运维人员是能够覆盖到我这些桩的,人工成本要低于第三方,但是边远市场或者刚刚进入的市场,这个时候运维成本是高的,人力成本是有负荷的。这个时候就会产生第三方运维的需求,所以我们自己的实际案例就是我的一线经营城市,已经全部变成自由运维,但是一旦涉及到二三线城市,不是我们的主战场的,我们其实已经开始慢慢退回来了,不要浪费那个成本,如果有优质的第三方公司,我们希望把这部分设备外包出去,实际运营角度是有这个需求的,刚才丁总和王总提到了,设备不断的更新换代确实出现大幅降低设备故障率的情况,但是反过来第三方运维也存在这个问题,就是如果他不能够做到多家桩的设备都很懂的话,他的运维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在座各位如果想创业做一家第三方运营公司我是欢迎的,第二,希望你们的技术一定要过硬,有能力给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产业展望

郑甲兔:充电桩从基础设施生产、应用、到技术升级创新,在座各位都有很强的代表性,最后请各位老总做一个总结,包括对我们将来的产业做一个小结。

李厚志:我最近反复跟我团队讲的一句话说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都死在明天了,整个桩企,充电桩运营商的角度,一定要能够和车的需求同步发展,为什么聚电这两年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销售板块,都是希望我们桩的发展和车的发布同步进行,所以我们这两年也和共享汽车运营企业,和物流需求企业都联合在一起来发展。作为桩企接下来整个的经营是一定要往精细化的方向去发展,不断的去核算自己的内部成本,市场拓展的成本,充电桩建设的成本,以及每一个站投下去都要和我们的需求方绑在一块儿。第二,整个技术发展方向,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还是非常美好的,就像刚才几位老总都提到了,在社区里面负荷的调整,智能调配的技术都会越来越成熟,我们今后私家车的出行会越来越便捷,这是我对整个行业的未来非常美好的预期。

丁晓伟:我觉得整个充电桩行业发展刚起步,这个行业刚刚开始,桩的渗透率还真的是千里之行,刚刚开始。第二个,在这个行业当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说充电桩这些行业是整桩加运营,加运维,未来的故事还会非常多,无论是互联网+还是能源互联网+,行业资源整合,会在未来得商业实践当中非常精彩,或者说某种程度也异常凶险。第三个,几个变量,行业发展渗透率,车辆技术参数,核心技术突破,对这个行业还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最后感谢主办方,感谢各位。

施泽忠:还是谈谈我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每个企业有每个企业发展的路,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把自己真正擅长的领域做好,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每个企业要 积累自己的技术资源,技术人才,技术资源要真正的积累起来,为我们用户做好最好的服务,同时和大家形成一个联合体,而不是说单打独斗,谢谢。

王常青:一句话总结这个行业,对我来说还挺难的,我2008,2009年就进来了,还是时间蛮长的,我希望咱们充电这个行业,经历了早期的,最繁忙的时候,很多充电的友商企业在这一刻还在经历一个时刻,包括个人。但是充电这个行业本来就是继往开来,前无古人的,非常不容易,所以希望大家能够携手作为一个充电领域,我们一起坚持下去,充电这个行业朝阳马上就来,我们经历了最繁忙的时刻,也希望大家都能够沐浴到朝阳的温暖,谢谢大家。

郑甲兔:由于时间关系,这个环节就结束了,下来大家可以私下找四位专家领导讨论一些经验,非常感谢四位领导,通过今天这个分享,能对大家今后在企业的管理和发展过程当中,有一些启发,有一些帮助,利用四位嘉宾的话我总结一句话,我们需要携手共进,共创辉煌,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