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率先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培养市场主体,完善市场监管,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
按照方案,碳市场建设工作分三阶段推进:第一阶段为基础建设期,时间为一年左右;第二阶段为模拟运行期,用一年左右开展发电行业配额模拟交易;第三阶段为深化完善期,在发电行业交易主体间开展配额现货交易。对发电行业而言,这意味着在2020年左右才会有正式的碳配额交易。
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国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0%左右。从短期看,碳市场不会对煤电行业造成过多的成本压力,现行电价机制下,碳价成本也不会立即传导,从长期看,碳强度显著高于基准的落后煤电机组将承受较大压力。
先进机组的减排成本不一定低
全国碳市场现阶段处于稳妥起步期。有了解配额分配事宜的业内人士告诉eo,发电行业被率先纳入交易后,还会划分11条基准线,不同类型的机组有相应的配额分配值,往后,11条基准线会逐步合并到一条基准,因此,“从长远来看,最理想的是通过拍卖获得配额,不需要免费分配。”
碳交易的基本机制是“CapandTrade”,即设定排放总量、让配额有价格然后交易,通过对二氧化碳排放权的管理竞争获得收益便是“奖励”,增加成本购买配额便是“惩罚”。
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总量和配额分配方案还未正式出台,具体分配方式尚不得而知,不过,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等人曾根据公开数据,做过相应测算。按照碳配额收益=发电量×(实际排放强度-基准排放强度)×碳价的核算公式,若以发电机组平均水平为基准线、碳价以30元/吨计、同等级机组等利用小时数来核算先进机组的碳配额收益的话,单台1000MW超超临界湿冷机组在达到最先进水平的情况下,超出基准线的配额全部卖出,可产生收益440-466万元;而单台300MW亚临界湿冷机组达到最先进水平的情况下,超出基准线的配额全部卖出,可产生收益127-134万元。
袁家海提醒,这仅是简单的数据模拟,不代表真实情况,在配额具体分配方案以及细则未出台、交易未正式开始、碳价未形成的情况下,还有很多不确定性。
“先进机组和落后机组在减排成本上,并非先进机组减排成本低,落后机组减排成本高。”某碳资产管理公司人士解释说,先进机组比如超超临界减排效果已经不错了,如果要求再高,所需要的技术成本就更高。而对于低水平机组没有达到基准,企业需将其淘汰再投资,或需要花大量的资金购买配额,成本更不会低。
不同于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正在进行,电价并未完全市场化,仍存在管制电价的情况下,不仅煤价,碳价亦无法从发电侧通过电价传导到用电侧。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处长李继峰在2015年发表的文章《电价管制对我国碳市场运行效率的定量测算》分析道,电价管制对碳市场运行有三个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是使得碳市场的减排作用无法延伸到用电侧,不但没有激励电力用户节电,还会相对降低电价而刺激用电需求;二是使得电力企业面临扭曲的超额碳成本,提高了进入碳市场的风险;三是在前两方面直接影响的基础上,扭曲碳市场的资源配置,降低碳市场运行效率。
尽管目前成本无法传导,有业内人士认为,根据现有的发电企业的利润空间,如果实施碳交易,初期配额价格不高,对盈利影响不大,随着电力体制改革深化,碳市场进一步发展,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减排的压力会迫使企业加大改造力度。
另一方面,发电企业还有节能减排空间可以挖掘。例如,在燃煤发电机组的运行方面,江苏等地区年发电小时数在4000-5000小时之间,而西部地区是2000小时左右,在前述知情人士看来“远远没有达到设计的标准”,可以调动高水平机组多发电,逐步淘汰低水平机组。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王志轩认为,作为主体地位的煤电如果举步越来越难,对整个电力系统、能源系统等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稳妥推进碳市场是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