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能源对生产关系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入的,它不仅将重塑能源供给,还将重塑能源需求,甚至模糊二者的边界。
——中国能源网研究中心-未来能源项目组
2018年1月12日,首届“未来能源大会”如约而至。会议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分布式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低碳发展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国能源网、全球太阳能理事会、亚洲光伏产业协会联合主办,国家电网公司、汉能控股集团等协办。
作为一个非政府、非盈利性、定期举行的研究和交流平台,会议旨在通过组织专业研究和会展活动,探讨“传统能源”向“未来能源”转型融合的趋势,促进能源行业协调、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建立智能化与开放共享的现代能源生态体系。
趋势•技术影响全局
当前,能源领域正努力促进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将互联网理念、先进信息技术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正在兴起。未来,能源行业创新发展和动能转换,必将成为引燃新常态下能源革命。
中国能源网首席研究员韩晓平日前撰文表示,能源、信息、交通和建筑是支撑人类文明的基础。而四大系统之间具有极大的相关性和互动性,需要协同优化。信息技术与交通的网络协同,解决了人们在建筑之间的绿色流动,为社会节约了大量的化石能源,从而减少了污染排放和交通拥堵。
韩晓平认为,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数据可以让我们越来越接近于用户对于能源消费的“精与准”,不仅可以更加精确的测量,而且可以通过大数据进行预测。这一技术的结果将使需求侧的能源消费越来越精准,能源消耗量将大幅度降低,这就是“能源消费革命”。
韩晓平指出,真正的颠覆是来自于边际的革命,影响能源的很多技术都并非出自能源行业自身。其中,最具颠覆的是来自IT的半导体技术。晶硅光伏技术是来自IT芯片的半导体技术,今天正在以几何的增速在影响着全局。
近年来,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推进加速了科技创新的步伐,而技术革命性突破的影响并非停留在简单的转型层面,还将形成的新的生产力以及与之相应的生产关系,开启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新篇章。
随着能源低碳化与供需一体化,加之能源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演进,分布式能源系统将渐趋成为未来主要的能源运行方式。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认为,新一代电力系统应该是骨干电网和局部的电网和微电网的结合,主力电源与分布式电源要结合,这是一个主要的结构特征。他表示,未来20、30年,分布式发展应该是一个互为补充、优化的组合。
周孝信指出,能源互联网有三个层次的内涵:1是以电力系统为核心和纽带,多种能源互联互通的能源网络;2是能源系统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的信息物理系统;3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能源电力运营商业模式和服务业态。他表示,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接入电网,多能互补综合能源以及信息物理深度融合智能化电网,是新一代电力系统的显著技术特征。
去年以来,地热能作为一种新兴的清洁能源,开始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2017年1月初,国家能源局公布“十三五”地热能发展规划,是有史以来第一份国家关于地热能的专项规划。指出到2020年,努力实现地热利用量达到7千万吨标准煤,即在现有基础上翻两番。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旸在演讲中指出,地热一种不可多得的未来能源。
汪集旸表示,据估算,储存于地球内部的热量约为全球煤炭储量的1.7亿倍,其中,可利用量相当于4948万亿吨标准煤,按目前世界年消耗190亿吨标准煤计算,能满足人类数十万年的能源需求。他指出,截止2015年,全国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达到3.92亿平方米,全国水热型地热能供暖面积达到1.02亿平方米,地热能年利用量约2000万吨标准煤。
汪集旸还表示,按照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48亿吨标煤测算,届时地热占比将达到1.5%,比目前的0.5%,提高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非化石能源今后五年的3个百分点增幅中,地热“三分天下有其一”。说明地热在未来能源结构调整中的贡献十分巨大。
过去15年,中国占据了世界核能发展的主导地位。2016年,世界核能发电量增长了1.4%左右,完全是因为中国的增量,中国拉动了核能发电量上升。在传统能源中,作为清洁能源的核能也将是未来能源中的重要一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詹文龙表示,核电是核能最主要的和平利用方式,相比其他清洁能源,其性价比更有竞争力,同时,核电也是规模、稳定、可靠的电力来源。他认为,核电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展望•转型中的使命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转化也体现在能源领域。中国能源网研究中心-未来能源项目组的报告指出,传统能源满足基本需求,未来能源满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传统能源对应的是改变“落后的社会生产”,未来能源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能源如何转型、如何走向未来,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众说纷纭的命题。民德研究院院长中国海油能源研究院原首席研究员陈卫东在演讲中指出,当前世界范围内的能源转型呈现出三个“峰值”,一是中国煤炭消费峰值,二是美国石油消费峰值,三是欧洲天然气消费峰值。
陈卫东认为,下一轮能源技术重大突破之时,就是新能源时代到来之日,能源转型从高碳到低碳到无碳,从低密度到高密度这样的一个轨迹,清晰可见,技术进步是能源转型的根本动力。他表示,回顾人类文明的整个发展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文明进步和我们人类的这个储存技术是同步的,现在到了IT时代,储能是必然的。
罗伯特•海夫纳在《能源大转型》中指出,传统能源带来的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其特点在于:指令控制中心化、资本密集型的技术;低效的能源基础设施;有限的资源。而与之对应的未来能源,则促使经济走向可持续增长,其特点在于:去中心化的、较少资本密集型、智能的、纳米级技术;高效、交互型能源基础设施;无限的资源。
杰里米•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提出网络通信技术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相融合的构想,这一构想有五大支柱:可再生、建筑发电、储能、能源互联网、电动汽车。里夫金认为,建立能源互联网的前期成本巨大,但是生产太阳能和风能的单位边际成本也几乎为零。
IEA《世界能源展望2017》则提出全球能源系统的四大转变:一是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二是太阳能光伏在许多国家正在成为成本最低的新增发电能源;三是中国提出的“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等举措正在重新定义其在全球能源市场中的角色;四是制冷、电动汽车和能源系统数字化等方面的电力需求使电气化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势。
基于当前能源发展情况,未来能源项目组做出如下判断:
(1)未来能源的发展将呈终端化、分布化趋势,以更好地满足用户多元化的、更高品质的用能需求为目标;并促进能源产消者模式(能源生产和消费一体化)的发展;
(2)智慧能源技术的进步使因地制宜,多能互补和产业互惠得以实施;(这两点意味着能源将更多地取自身边、就地利用,电网、管网的自然垄断将被跨越)
(3)各种能源品类、能源服务高度融合发展,单一类型能源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变,能源管理模式也必将对应改变;(这意味着行业壁垒将被打破)
(4)能源领域投融资模式同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有机结合;
(5)均衡且环境友好型发展将成为更重要的衡量因素等。
总之,未来能源的发展将跨越自然垄断、跨越行业壁垒,最终实现环境友好、均衡发展的目标。
拐点•未来能源元年
未来能源项目组认为,近一两年来,从传统能源向未来能源的“拐点”事件层出不穷,以2017年标志性事件为多,2017年可以称为“未来能源元年”。
2017年,《关于开展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的通知》正式下发,表明分布式售电将正式拉开分布式能源大发展的序幕;天然气点供发展蓬勃,LNG点供的发展打破了管道的自然垄断,对天然气行业的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能源生产企业开始跨界转型,国家电网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变,而中石油、中石化则进军电力市场,意味着能源行业的条块分割已被打破。
2017年9月,随着多个国家宣布制定停止生产销售传统能源汽车的时间表,中国也表示加入这一行列,意味着传统能源汽车将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陈清泰在致辞中指出,这些国家提出的时间表现在都还没有法律效率,但是这代表了事态发展的方向。
陈清泰表示,中国拥有全球近三分之一的汽车市场,中国新能源试车发展政策正倒逼欧洲汽车企业加紧向电动化转型,以保住它的竞争优势。他预测,到2030年,我国当年生产电动汽车将达到1500万辆,当年的电动汽车保有量将达到8000万辆。
2017年,光伏无疑是能源“拐点”事件最为频繁的行业。其中包括:在用户侧已实现平价上网;前三季度光伏产业全部环节均实现产量的大幅增长;下游组件价格持续走低;标杆电价和补贴退坡,一方面倒逼光伏行业继续降成本,另一方面对化石能源的竞争力继续提升。
晶科副总裁钱晶表示,十年后,如果还有大规模使用火电,就是一件奢侈的事。她认为,光伏分布式发展起来之后,它彻底改变了“集中式”的架构,更降低了光伏的成本。钱晶表示,以现在光伏的成本来讲,未来可能不需要十年,就可以在电力方面成为一个主要的替代品。
汉能薄膜发电集团大客户事业部CEO徐学宗表示,以太阳能为主力的新能源,在国家政策性调控下,技术开发和产业规模的上升发展很快,在全球迅速取得了领先优势。他认为,我国清洁能源是从集中式的风电、太阳能电站开始,目前新能源成为新的“国家名片”,到2015、2016年转向了分布式能源,分布式能源的发展也确实是成为未来城市能源结构的一个主力军,分布式光伏正在成为新能源应用的重要领域。
未来能源项目组认为,近年来,能源的最新发展已经让行业初步看到了未来能源的图景,而未来类似的能源“拐点”事件必将纷至沓来。“总之,未来能源对生产关系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入的,它不仅将重塑能源供给,还将重塑能源需求,甚至模糊二者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