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市场主体包括电力用户的预期完全不同的是,目前电力市场上开展的交易电厂一来降价的幅度和力度很有限,也就那么1分、2分,二来还有电厂自己的售电公司在搅和,总感觉这个里面是不是有什么黑手在背后捣鼓。否则按照现在电力供大于求的不利局面下,电厂应该大刀阔斧抢用户保电量才对,为什么会出现“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的局面呢?思前想后,觉得原因有两个。
第一也是最主要的顾虑是如何处理和老主顾的电网的关系。目前进入市场的电量有限、用户数量有限,开放的市场还没有形成,流动性还不高。简单来说,就是电网现在采购的电量还是占据了电厂发电量的大头,但是占据了采购大头的发电量执行的是政府定价,对燃煤电厂而言就是标杆上网电价。
那么这个在改革后总会出现一个怪事,那就是采购的多的电网作为买方,付的价格要比采购少的售电公司或者电力用户的价格要贵,这个确实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市场经济最大的原则是量大优惠,就是所谓的规模经济效应。这个也是驱动公司上规模的看不见的手。但是为了搞活市场,培育售电公司好给上级交差,不得已降点价,否则电力用户没有参与市场的必要,再加上还有偏差考核这道关,所以综合计算下来,降价幅度在1-2分,晃晃悠悠作为个鱼饵,吸引各路人马进场,这个是非常关键。对改革部门有交代,同时还不至于惹怒目前作为大主顾的电网,这确实是个明智的选择,都不得罪,电厂看起来走钢丝。因为万一杀出个黑马,出个白菜价,可不好收拾。所以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地方出现电厂统一出价,挤压社会售电公司空间了。
第二个就是国家发改委的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的工作在各地开展的还不够巧妙,或者说力度不大。发电计划就是销售订单,放开的部分需要通过在市场上竞争获得,如果你有失去一半的订单的危险,也就是可能连饭都吃不上了,那么自然你就会拼命,否则没必要去火拼。一般来讲,在市场危机的情况下至少会降价20%-30%以便保证拿到订单维持生产,后续通过市场调节在慢慢回升,这个是稳妥的做法。从目前的各电厂的出价策略看,电厂的紧迫感不强,这个背后的原因只可能是改革的方向和思路并不统一,也许能不能成也不好说,但是又不得不参与,那么就只好钓钓鱼。这个也就是为什么国家发改委那么着急的下文推进放开发用电计划的真正原因。
售电公司应该明白,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到了差不多一般的时候就是卖家紧张的时候,那个时候也是无序、市场竞争和挣钱的时刻,各地不同,做好准备吧!